张雪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承担着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开展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战斗堡垒,是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基层力量的重要枢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作用指明了方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如何充分体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转化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
政治引领:确保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创建并完善“第一议题”学习制度、主题党日活动等常规化学习机制,可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变成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期间,各个地方的基层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专题宣讲等途径,及时把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方针传达到基层一线,确保农业农村工作一直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组织动员:整合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基层党组织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体系,可把农村零散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效整合起来。就产业发展而言,由党组织领办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从而让小农户同大市场相衔接。以山东代村为例,村党委组建了农企集团,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加以流转,开发出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其从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村集体纯收入过亿元的模范村。
服务群众: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基层党组织通过创建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可及时知晓群众诉求,化解各类难题,从而调动起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浙江余村的村党支部就设置了“民情茶室”,将其作为党群交流的场所,把群众提出的发展意见转化为实际项目。同时,党组织还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等帮助,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的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种“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模式,既增进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长久动力。
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基层党组织创建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治理模式,可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通过实行“党员中心户”制度,促使党员在矛盾调处、治安维护等工作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在湖北秭归,“幸福村落”建设模式通过党组织引领村民自治,形成了“大事一同做,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治理局面。这种党建引领的乡村治理模式,可以有效加大基层治理力度,为乡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在产业链、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兴经济组织中创建党组织,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比如,江苏东海县就在水晶产业园区成立了联合党委,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行“头雁工程”,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并通过定期培训、异地考察等途径加强他们履行职责的能力;重视从回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吸收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完善党组织引领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执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流程得以规范化。
推动产业振兴,夯实发展根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例如,贵州毕节依靠党组织引领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以助力农户增收,并推动“三产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通过激活集体资产、发展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经济等方式,加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如浙江鲁家村利用“家庭农场+村集体+旅游公司”模式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的共赢。党组织带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借助“龙头企业+党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先行。基层党组织要优化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并制订村规民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创建“法律明白人”队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开展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智慧乡村治理平台,通过“云上村务”系统执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推广“雪亮工程”,构建立体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数字治理。此外,整合基层党建、便民服务、社会治理等功能,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并开展帮办代办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健全服务体系。
培育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活力。基层党组织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等活动,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引领。党组织带头创建农民文艺队,举办送戏下乡、广场舞竞赛等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如传统村落、农耕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村民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两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