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太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党员干部敢于承诺,是决心、是表态,更是护航群众幸福生活的需要。这种“敢”的背后,是初心使命的驱动,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体现,让群众在期待中看到希望,在承诺中感受到温暖。但敢于承诺只是第一步,守信践诺才是关键。如果空有承诺却不兑现,不仅换不来群众的认可,反而会寒了民心,让党员干部的形象在说与做的落差中大打折扣。
群众看党员干部,不仅看敢不敢开口承诺,更看承诺后有没有真行动、真成效。但现实中,仍有个别党员干部把承诺当成“应景戏”。有的承诺时信誓旦旦拍胸脯,转头就抛诸脑后;有的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承诺的事不了了之,最终失信于民……这种重承诺、轻践诺的现象,看似是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弱化。
承诺落空一次,群众信任就少一分;敷衍应付一回,干群距离就远一截。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守信践诺,关键在“行”,落脚在“实”。要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切实把承诺建立在对群众需求的深刻把握上、对工作实际的清醒认知上,避免脱离现实的虚诺、空诺。要自觉把承诺事项列入任务清单,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直面问题,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破解难题,以钉钉子精神务实解决问题。要通过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兑现措施及办结时限,通过常态化监督跟踪进度,精准化问责倒逼落实,让说与做始终同频共振。
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只有把敢于承诺的担当与守信践诺的行动结合起来,用实打实的成效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最终凝聚起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