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第八届聂耳音乐周期间,《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彻聂耳音乐广场上空,数千名观众自发高声合唱。我们看到,光阴流转,激昂的旋律穿越烽火硝烟,依然如雷霆激荡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勇担使命、砥砺前行。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指出,要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聂耳逝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义勇军进行曲》以高昂雄壮的音乐旋律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唤起了中国人民高昂的爱国热忱,汇聚成抗战救国的强大力量。
“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强音,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的时代使命,要让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薪火相传、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最后的作品,在聂耳23载短暂的一生中,他以音乐为武器,为党奋斗、为国而歌、为民呐喊。21岁至23岁,他创作了40多首乐曲,《毕业歌》《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卖报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化作不朽的精神火炬。聂耳在20岁时写给母亲的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我是为社会而生的,我要在这人类的社会里做出伟大的事业。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聂耳的生命定格于23岁,但他用音符熔铸的前进之声,仍在叩问每个时代:我们如何让精神火炬不熄?当代青年当如何以行动回应“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之问?只有全面了解聂耳,我们才能感知他的温度和精神;只有深度追问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看清来路、瞭望未来;只有以创新适应时代发展,才能让国歌的旋律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近年来,聂耳的故乡云南通过深入挖掘聂耳与国歌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可感可触,流淌的精神文化有了更多载体。在玉溪,聂耳大剧院、聂耳纪念馆、聂耳音乐广场如跃动的音符,串联起城市的血脉;678支聂耳百姓合唱团以歌声为纽带,让爱国主义精神浸润人心;“聂耳文化数字资源库”用AR重现创作场景;沉浸式研学让青少年在老唱片和老信件中触摸历史的脉动;NFC冰箱贴等聂耳主题文创吸引众多年轻人的目光。在昆明,情景剧《青春华彩——校友聂耳作品展演》、庭院话剧《聂耳》等舞台艺术精品,用贴合时代脉搏、融合民族文化的创意形式传递不屈的民族精神。种种实践表明,真正的传承是让文化精神在不同时空里持续生长,当“起来”的呐喊声跨越时空融入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无声浸润,聂耳精神已经融入民族血脉。
时光缓缓流逝、时代向前发展,一系列创新实践蓬勃生长,当音乐汇成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我们便能在深度感怀历史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