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创造民族复兴伟业

王向明 王炳涵

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也掀开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篇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历史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激励我们万众一心,创造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不竭动力。

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的枪炮声刺破夜空,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悲壮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9月20日,中共中央随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再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政府对日宣战。这一系列的文告、宣言,旗帜鲜明地发出了反抗法西斯的斗争号令,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侵略决不屈服的坚定意志和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

面对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人最先挺进东北白山黑水。杨靖宇、赵尚志等共产党将领领导的抗日联军率先打响了对日的游击战争。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的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极为困苦,却不屈不挠奋起抵抗,坚持对日作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在东方的冻土上打响。

彼时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欺凌的百年屈辱,国家积贫积弱、人民水深火热。面对已经完成工业化并极为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当时生产力极为落后、物质上极为匮乏的中国,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精神的觉醒和挺立,才有可能战胜敌人。1935年,上海霞飞路一间狭小的亭子间里,23岁的青年共产党员聂耳在桌上狂打节拍,激昂的旋律从他的笔下流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雷霆般的音符,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精神动力。

从东北密林到华北平原;从长城脚下到黄河岸边;从太行山脉到南海之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战争写就了壮阔的历史史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在抗战中的最大体现。狼牙山五壮士、赵一曼、杨靖宇无数英雄的铮铮铁骨,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最大升华。从平型关大捷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破袭日军交通命脉,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英雄气概的最好演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宏阔战略、14年付出3500万人牺牲的坚持不懈,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必胜信念的历史见证。正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不朽丰碑,也树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觉醒和挺立的里程碑。

伟大抗战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品格,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五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霜、饱经苦难,却从未被苦难和外来敌人所征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这些刻在民族血脉中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明永续的内在密码。诞生于硝烟烽火中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有着永恒时代价值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14年抗战,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为国家存亡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团结的意志和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延安窑洞的灯火彻夜长明,运筹着决胜千里的宏伟战略;华北平原的地道纵横交错,书写着人民战争的不朽传奇。“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女战士“八女投江”等英勇事迹,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近代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在人民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的艰辛历程中,每每民族遇到危机局面、面临风险挑战、进入重大转折的关键节点,这种绝不屈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便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精神脊梁。

永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优良品格,是彰显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浴血奋战的独有特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伟大抗战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具体体现,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见证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胜利,经历了春风化雨润沧桑的改革开放,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程。我们一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必胜信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耀眼华章。

接力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家国山河的光复,更是民族精神的重塑。

中国,作为东方战场的中流砥柱,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较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起点;以中国为主战场的东方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新二战史观”。而伟大抗战精神则是贯穿于这一历史进程始终的坚韧纽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时代在变迁,历史在发展,但奋斗拼搏的主旋律永远不会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重温抗战岁月、弘扬抗战精神,汲取前进力量,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汇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战胜未来征程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焕发新气象、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作者分别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报头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创造民族复兴伟业

  • 培养跨学段胜任力 打破思政课衔接壁垒

  • 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助力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

  • 打造“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

  • 以“五个认同”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