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 兰青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逻辑性,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五个认同”为根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新时代背景下,各族人民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被赋予完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基于对祖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国家统一的维护,同时还表征在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体系、意识形态的笃行。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底,只有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才能激发各族人民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觉维护,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与永葆活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情感归属。从历史角度出发,先秦时期以来的“大一统”“五方之民”“六合同风”等思想,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说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主流。从现实角度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领导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与各族人民的血肉联系。此外,坚持用全国一盘棋的原则推动现代化建设,各族人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得到长足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归属更加强烈和鲜明。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涵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精神养分。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兴亡有责”“富民厚生”等价值观念,经过吸纳整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料之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二,革命文化熔铸了各民族并肩作战、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成为新时代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红色纽带。其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通过“两个结合”实现了文化上的滋润化育,赋予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价值引领。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揭示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和各族人民真诚互信,各族儿女认同在党的带领下能够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另一方面,党的自身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永久的推动力。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五大优势”,即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以及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人民生活中。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依托。《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的,并且理论和实践都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各族人民要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转变为自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让各族人民的智慧都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