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破解教师队伍的“分段壁垒”。解决问题要聚焦思政课教师跨学段胜任力培养,建立“三维能力模型”与“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为打造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教师队伍提供可行方案。
打破思政课教师学段壁垒是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的必要路径。当前,各学段思政课程向大中小一体化融合迈进的过程中,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相同或相近知识点教学不能有效关联学生前一学段学习内容;高校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段教学实践缺乏有效互动;跨学段教研中存在的“三多三少”(即经验交流多、实质合作少,形式活动多、成果转化少,短期项目多、长效机制少)现象。这些问题暴露出传统教师培养体系的深层矛盾:分学段、碎片化的专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系统思维、协同能力的新要求。同时,它也制约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跨学段胜任力模型的三维建构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系统论与协同理论,提出的跨学段胜任力概念,是指思政课教师在贯通各学段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协同育人实践中表现出的复合能力。其主要维度可以再分为:学段贯通、认知衔接、资源转化、协同创新、数智赋能五大领域。通过学段贯通能力提升,各学段教师可以有效建构知识谱系,掌握大中小学思政课核心概念演变规律,如从小学“爱家乡”到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进阶逻辑;实施资源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激发经验向理论的深度升华。将高校科研人员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基础教育领域中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这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此外,跨学段胜任力的培养还需注重教师的协同创新能力。通过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数智赋能,搭建数字化智慧教育平台实现资源融通,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三位一体”的胜任力培育机制,是打破衔接壁垒的有效实践路径。一是要建立明确的制度牵引,构建“标准—认证—激励”政策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跨学段胜任力提出标准及具体指标,围绕“政治素养与价值引领”“教育衔接与学情适应”“跨学段素质素养”等方面提出达成指标,如在“学段认知衔接”方面,要求教师掌握相邻学段教材体系与教学目标。要建立相应的专业认证机制,确保教师能够达到这些标准。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增设“一体化教学设计”考核模块,要求考生提交涵盖两个学段的教学方案。同时,设立激励机制,将跨学段教研成果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对在跨学段教学研究中取得不错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机会,以形成必要的激励作用。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跨学段教学改革项目,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发展。二是要打通实践赋能渠道,打造“轮岗—研修—攻关”的培养链。实施跨学段“1+1”岗位体验计划,要求思政课教师每五年至少进行一次相邻学段连贯性授课实践,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采取“一体安排”“就近部署”的原则,在全面考虑到教师生活关切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确保计划落地落实。引导大中小学联合组建“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坊”,通过跨学段教师合作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形成衔接、递进,打造思政课跨学段有效教学链条。建立项目攻关机制,设立高层次专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破解衔接难题,鼓励教师组建跨学段的研究团队,共同探索思政课在不同学段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与共性规律。三是要确保有效平台支撑,完善“资源—数据—评价”的保障链。运用数字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覆盖较广的信息化资源平台,开发国家思政课一体化资源库,设置“学段贯通教学包”“协同教研工具箱”等模块。通过共享平台资源供给,教师可以便捷地获取到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支持跨学段连贯性授课的实践。同时,数据平台还可引入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分析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要实施教师成长发展数据追踪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数字画像,实时记录跨学段教研参与度、教学衔接成效等数据,为精准培养提供依据。通过数据追踪,可以清晰展现教师个体在跨学段合作中的贡献与成长轨迹,识别出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衔接策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与学习的机会。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分析模型,从学情把握、课程设计、协同创新等维度动态评估教师的胜任力水平。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形成“实施—评价—反思—提升”的闭环,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思政课教师跨学段胜任力培育机制的构建,通过“三位一体”“三维联通”将推动教师从“分段深耕者”向“系统架构师”转变,从根本上突破一体化建设的瓶颈,最终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