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助力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

王晓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校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科教兴国必须重视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创新驱动必须涵养学生科学精神。地方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力军,提升办学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为抓手。

科研能力是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地方本科高校多由地方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科研传统薄弱、创新氛围不足,亟待重塑“科研兴校”的共识。科学研究不仅是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强学科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能为高校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打破部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更能通过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以校企合作、成果转化赋能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服务反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对教师而言,科研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探索科学前沿,教师可将创新方法融入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以严谨治学态度树立学术标杆,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科研平台通过重大项目攻关、跨学科协作,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准确认识把握地方本科高校科研水平提升的现实困境。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科研面临“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困境。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困境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失衡:受地域经济限制,科研经费、设备投入远低于部属高校,实验条件简陋,重大项目承接能力不足。二是创新生态薄弱,科研积累匮乏,“重教学轻科研”导致学术氛围不浓,高层次成果产出乏力。三是方向定位模糊。选题脱离区域产业需求,未形成特色优势领域,成果转化利用率低,陷入“科研与地方发展两张皮”的尴尬。四是团队建设滞后。高层次人才难引难留,现有团队结构不合理,跨学科协作机制缺失,创新合力不足。五是产教融合浅层化。校企合作停留在具体项目层面,长效对接机制缺失,技术转移能力薄弱,成果转化“卡脖子”。六是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低效。科研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流程繁琐、服务滞后,抑制创新活力。

系统破局,构建“六位一体”的科研水平提升路径。面对科研发展困境,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以提升科研水平为问题导向,从资源配置、研究方向、团队建设、科技转化、治理体系、改革思维六个方向精准发力,形成“需求导向、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一要精准配置优化资源,破解投入瓶颈。地方本科高校应努力拓宽政府专项、社会捐赠、横向合作等投入渠道,优先保障重大平台与设备建设,构建“优势学科聚焦+新兴领域倾斜”的动态分配机制,通过绩效奖励激活科研动能,合理核定教师科研工作量,平衡教研精力,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二要锚定战略方向,强化特色定位。对接国家“双循环”“新质生产力”战略与区域产业需求,整合传统学科专业优势,布局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重点推进“AI+农业”“AI+制造”等交叉学科。依托技术赋能构建“需求—转化”的闭环,为区域智能化升级储备技术。三要打造创新团队,激活人才效能,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实施“领军人才引育计划”,通过柔性引进、校企双聘集聚专家,设立青年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参与。组建“学科+产业”跨领域专家团队,依托重点实验室协同攻关,建立以问题导向、解决问题、成果转化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四要深化产教融合,畅通转化通道。建立校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共建共享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企业需求融入科研选题,教师参与“卡脖子”攻关,学生在实战中提升能力;健全技术转移机制,通过股权分红等政策简化转化流程,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道。五要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服务效能。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项目申报、经费管理等功能,提升服务科研工作效率。六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推动科研反哺教学,通过科创竞赛培育创新人才,实现“教研相长”。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昭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报头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创造民族复兴伟业

  • 培养跨学段胜任力 打破思政课衔接壁垒

  • 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助力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

  • 打造“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

  • 以“五个认同”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