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怡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不可少的课程,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当今世界,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演变,如何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着“民为邦本”“天下为公”的政治智慧,彰显着“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当仁政思想与人民观相遇,当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对话,采用跨时空的精神呼应,可为高校思政课注入鲜活动力,让青年学生在文化溯源中筑牢思想根基。
深挖文化内核,精准对接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素材,二者在价值理念上存在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体系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目标同频共振。因此,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是推动二者融合的重要基础。一方面,需提炼文化与思政课的价值共鸣点。例如,将“仁义礼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道德经》“祸福相倚”思想诠释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深化学生理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分层对接教学目标。知识层面,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针对不同教学目标,展现思想的传承与进步。能力层面,通过研读经典,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加强跨文化比较,强化学生理论立场,培养学生文化解码与价值判断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立足思政教育目标,系统整合文化资源。例如,将“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相关联,理解后者的科学性、传承性、创造性和创新性。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传统文化育人活力。当前高校思政课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师生互动性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全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利于其与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融合。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其一,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通过选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典故、名人轶事等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二,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其三,开展实践教学。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调研、参加文化志愿服务、开展文化创意设计等,鼓励学生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四,发挥新媒体技术作用。教学团队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时发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开展在线直播、网络课程等线上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软件和游戏,如诗词填空、历史知识问答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熏陶。
提高教师素养,夯实二者融合教学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推动教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此,其一,要构建系统性文化知识体系。形成面向思政课教师的分层分类学习机制,设立阶梯式培训课程,与博物馆、古籍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行走的文化课堂”,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专业人员讲解、现场观看、图片浏览等多种方法,深化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二,要提升教师的文化价值阐释能力。思政课教师需掌握以古鉴今的阐释方法,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核,寻找其与思政课目标的契合点,避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停留在故事讲述层面,而应结合现代问题进行创新阐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解答当代青年困惑的“思想源泉”。其三,完善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可以组建由思政课教师、文史哲专业教师、艺术学科教师共同组成的“思政+文化”跨学科教学团队,其中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框架搭建,历史课教师提供文化史实支撑,艺术课教师指导文化表现形式创新。定期开展文化教研活动,分享优秀案例、研讨教学难点、共同开发教案,以推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并非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一场跨越历史的价值对话。深挖文化内核,锚定育人方向;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体验;提升教师素养,筑牢融合根基,让传统文化从古籍典章中“走出来”,在青年心灵中“活起来”,让千年文明的智慧之光照亮思政课堂的价值之路,以培育出更多深植民族根脉、胸怀时代使命的有志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绵延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