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校是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需系统谋划,着力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以课程育人体系夯实认知根基、以文化育人载体浸润精神家园、以实践育人机制深化知行合一。
强化课程育人主渠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体系。面对当前课程内容较为匮乏,课程实施较为单调乏味、课程评价不成体系等困境,亟需优化改进。其一,构建“一体多翼”的课程体系。“一体”是指聚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为核心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融入课程,鼓励和引导教师主动汲取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整合转化和课程重构,凝聚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育人合力,引导大学生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多翼”是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的育人资源,开发相关通识和选修课程等。其二,在课程实施上,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内生动力。改变单向灌输模式,大力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范式。综合利用智慧教学平台,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大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三,在课程评价上,高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成效,系统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各部门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细化具体考核指标,在结果评价中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让其充分发挥“筑基”的作用。
深化文化育人浸润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认同纽带。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校园文化,使其时时刻刻浸润着每一个大学生。一是在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建设一定数量的校园实体物质,包括校园建筑、环境景观等,诸如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团结雕塑,这不仅可以唤醒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还可以在视觉冲击和触觉体验中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从而助推他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到心灵深处。二是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通过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推动各民族学生凝聚一心。如: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鼓励师生创作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文艺作品,促进各民族师生在文化互鉴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三是在校园制度文化方面,通过学校课程制度、教学制度、考试制度等各项管理条例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感。例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入爱国情感、民族团结观和文化自信的因素,以制度化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他们的身份认同,从而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
拓展实践育人覆盖面,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践是深化认知、升华情感、锻炼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观察国情民情,体验民族团结伟力,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第一,丰富校内实践活动。在重大节日社团可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活动,使各民族大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增加对自身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第二,打造高质量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学业评价挂钩。结合专业特色建设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志愿服务团、民族团结宣讲团等品牌项目;组织学生赴民族、边疆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情考察,切身感受党的民族政策成就和各族人民生活变化。
(作者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与科研管理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