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的当下,工程技术人才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更是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者。工程伦理素养作为衡量其综合素质的一大维度,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现实来看,诸多工程事故背后往往隐藏着伦理失范的阴影,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了损害。因此,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伦理素养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这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关乎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社会公平正义与可持续发展。
筑基石
构建工程伦理课程体系
应摒弃“选修课边缘化”的思维,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群。如设置“AI伦理与社会”必修课,将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前沿议题融入人工智能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初期即建立伦理认知框架;还可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基础设施建设伦理”相关课程,结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国家战略,分析工程实践中的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问题。
构建“案例解剖—模拟决策—反思迭代”的学习模式。具体而言,在“工程安全伦理”单元,引入桥梁垮塌事故的真实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分组扮演业主、工程师、监管者等角色,基于成本、工期、生命权等多重目标制定修复方案,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安全优先于效率”的伦理共识;引入“伦理议题库”动态更新机制,通过爬虫技术抓取全球工程伦理新闻与学术研究成果,并围绕元宇宙、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探讨伦理争议边界,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虚拟工程场景。如模拟化工厂安全事故应急决策,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权衡人员救援、环境治理与经济损失等伦理冲突;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通过MOOC平台学习伦理理论,课堂上可以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责任划分等真实案例分组辩论;还可邀请伦理学家、企业工程师、社区代表参与跨界研讨,拓宽学生伦理决策视角。
抓核心
创新工程伦理培养模式
高校可构建“政产学研社”多方协同的培养生态,让工程伦理素养真正成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制定工程伦理实践标准与激励政策,如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督促行业协会定期发布工程伦理风险预警报告;鼓励高校、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同举办工程伦理创新论坛,组织学生围绕政策解读、技术伦理争议等议题展开研讨,助力其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可与企业联合设立“工程伦理实践项目库”,打造校企共育的真实场景,实现“做中学”。同时,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项目,在新能源项目开发等企业真实场景中,学习如何平衡工程效益与社会责任,既满足能源供应需求,又规避对当地生态和居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
激活力
完善伦理素养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激活工程伦理素养培育效能的“指挥棒”,将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工程伦理素养培育走深走实。可引入工程伦理认证委员会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学生和工程师的伦理能力进行评估,并邀请社区居民、环保组织代表等项目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伦理表现。例如,有效设置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评价权重,从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双向考量,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全面。
可开发“工程伦理数字画像”系统,加强评价过程性与动态化。具体而言,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学生在课程学习、项目实践、案例研讨中的表现数据,如分析学生在小组辩论中对伦理问题的观点表达频次、在项目中提出伦理改进建议的数量等,生成可视化的成长曲线。还可实施“分层分类”的精细化评价标准,针对在校学生,细化伦理知识掌握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质量等评分项;针对在职工程师,将参与伦理培训时长、在实际项目中规避伦理风险的成果等进行积分形式的转化,积分达标者可获得职业晋升加分或荣誉认证,以激发工程技术人才的内生动力。
提质量
强化师资伦理综合能力
师资队伍的工程伦理综合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育的深度与质量。可通过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伦理教学与实践指导水平,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筑牢质量根基。就专业化培训体系构建而言,高校可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如工科教师侧重学习新兴技术伦理规范,人文社科教师则强化伦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能力;高校可设立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培训课程,从工程伦理基础理论与教学方法,到典型案例解析与课程设计,再到与行业专家共研前沿伦理问题,逐层深入,加强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就实践平台搭建而言,高校可鼓励教师在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的工程伦理实践基地中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例如,参与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数据安全评估、新能源项目的环境影响伦理分析等,在实践中积累案例素材与指导经验。就激励机制完善而言,高校可将工程伦理教学与研究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如将开发的伦理教学案例、发表的相关论文等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挂钩等,以切实提升工程伦理素养培育的实效。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般项目《工程伦理教育视角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30692SK)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