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期来临,研学游成为众多孩子和家长的热门选择。孩子们背起行囊,在行走中探索世界、学习知识,本应是一场充满意义与收获的旅程。然而,在研学游市场火爆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些偏离研学本质的现象。
研学游,理应是“学”与“游”的有机融合。研学的价值在于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在现实情境中启发思考,拓展认知思维,培养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但现实中,一些机构将原本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价格翻倍,却未能提供真正的研学内容。有的研学行程走马观花,只为完成任务而“打卡式”参观;有的研学教师缺乏专业资质,讲解水平低,传递的知识不严谨,孩子难以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种种乱象背离了研学游的初衷。
要让研学游回归研学本质,研学机构需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科学规划路线,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让孩子们在游中有学、学有所获。同时,建立稳定专业的导师队伍,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市场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统一的价格标准,杜绝随意定价、价格虚高的现象。文旅部门应主动开发精品路线和研学产品,推动研学游市场的良性发展。博物馆、红色景点等也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提供更多的优质研学资源。
各方形成合力,研学游才能在市场浪潮中健康、长远地发展,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