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清风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监督故事

“纪检+”护航“碳汇+”

清晨时分,薄雾还未消散,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干部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看着将舒未舒绿叶上努力稳住“脚步”的露珠,轻抚着枝条上迫不及待探出“脑袋”的新芽,大家脸上不由得露出喜悦之情。

今年是宁洱县入选首批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的第三年,也是该县纪检监察机关探索“纪检+”护航“碳汇+”模式的第三年。

林业碳汇,简单来说,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相关举措,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机制之一,林业碳汇可以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其中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于宁洱而言,通过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碳汇,完成森林经营性碳汇目标任务,同时扎实推进造林碳汇发展,都是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地推动林业碳汇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如何更好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森林增汇关键技术集群的宁洱方案?紧盯宁洱县林业碳汇试点工作待解必解问题,结合清廉云南建设政治监督“护航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暖心行动”等部署要求,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靠前监督、跟进监督、全程监督,着力发现并解决不担当不作为、贯彻执行上热中温下冷、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等问题,护航试点工作高效推进。

监督推动下,各职能部门主动“加单”、积极作为。宁洱县林业和草原局与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构建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搭建起科研与技术转化的平台;县投资促进局着眼“零碳产品”打造,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帮助更多企业落户宁洱;县自然资源局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着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在此过程中,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的“探头”作用,强化对行业部门的常态化监督,严格督促县林业和草原局修复遭受小蠹虫病害的退化林4000亩,建设退化林修复稳碳增汇示范基地,在促成森林抚育项目落地宁洱中实现亩年均增汇0.466吨碳汇量,下好促进林农经济发展的“先手棋”。

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是态度,也是方法。在前期督促整改、向好发展的基础上,让本地区从森林“富碳”转化为林农“富账”,真正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成为了宁洱县必须做好的新的重点工作。

县纪委监委深思细研,以片区协作为抓手,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压实工作责任,特别是针对生态价值转换效率不高、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深入实地调研,督促行业部门制定“一县一业”特色产业部门任务清单,建立“溯源+碳足迹”体系。通过监督助力和多方努力,目前,宁洱县“宁小豆”咖啡已经成为国内首个拥有碳中和认证、碳足迹追溯的咖啡品牌。

产业发展有了起色,还要坚持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宁洱县纪委监委的督促推动下,相关职能部门强化问题导向、服务导向、争先导向,发展林下产业,通过森林增汇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滇橄榄、甜菜、香椿、滇黄精、冰球子等产业,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现已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5亿元。

“碳汇+”擦亮了宁洱生态环境的绿色名片,“纪检+”赋予宁洱发展环境的“清风底片”。截至2025年5月,宁洱县已完成碳汇交易63单,60余户农户享受到了首批碳汇收益分成。

本报记者 杨富东 通讯员 吕高琪

本版统筹 杨富东

  • 图片新闻

  • 报头

  • 及时提醒 实时探照 适时督战

  • 跟进监督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 靠前监督推动蓝莓产业健康发展

  • 南华县:澄清正名为干事者撑腰鼓劲

  • “纪检+”护航“碳汇+”

  • 禄劝县:双导师帮带助力年轻干部成长

  • 沾益区:为避暑旅居经济发展清障护航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