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沪滇同心当“红娘” 灵活就业有保障

务工群众分拣蔬菜。

在砚山县维摩彝族乡炭房社区,一座承载着希望的“零工服务驿站”日前建成。这里每天上演着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故事,成为易地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新起点。沪滇协作的暖心实践,正让这座驿站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能量补给站”。

一度,维摩乡炭房一期、二期安置点内,997名搬迁群众在安居后面临着乐业难题。上海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精准“把脉”,投入数十万元帮扶资金,与维摩彝族乡携手打造家门口的“零工服务驿站”。

走进占地360平方米的驿站,70多岁的谢永莲正麻利地分拣韭菜。“在这里干活很方便,挣钱、顾家两不耽误。”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作为易地搬迁居民,她曾因年龄大被就业市场拒之门外,如今驿站灵活的工作模式,让她既能照顾孙子,又能每天赚取收入。和谢永莲一样,留守妇女、返乡青年、老年群体等不同身份的居民,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政企协同”的创新模式为驿站注入强大活力。当地政府化身“红娘”,牵线合作社与企业达成合作;弹性工时搭配计件薪酬,让时间自由与“钱包鼓胀”不再矛盾。每天清晨,约60名居民陆续走进驿站,分拣蔬菜、加工手工艺品。企业还开设技能培训课堂,50余名零基础居民成长为技术能手,月增收1500余元。

这座能容纳190余人同时工作的驿站,不仅是就业平台,更成为凝聚民心的纽带。

本报记者 黄鹏 通讯员 董梁 文/图

  • 沪滇同心当“红娘” 灵活就业有保障

  • 依托智慧平台 精准帮扶到位

  • 健全培育体系 畅达成长通道

  • 占道经营妨碍交通现象突出

  • 报头

  • “司机之家”爱心溢 高原驿站有真情

  • 推行多元照护 完善服务保障

  • 便民服务进大厅 矛盾纠纷化源头

  • 腾冲天成社区:“小客厅”撬动基层“大治理”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