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潇
近日,由于昆明连续降雨,护国桥下的下沉式小广场存在积水现象。这座石桥,见证过护国首义的号角,连接着云南人血脉里的家国记忆。尽管如今水已被抽干,但市民们的热议并未停止,有不少人认为与其忙着抽干积水,不如顺势而为,以历史为线索,激活这片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
护国桥的价值从来不止于省级文物的标签,更在于它是群众的集体记忆点。当相关部门纠结于“抽水还是保留积水”时,不妨换个思路:水本就是这座桥的原生元素,可通过创新改造让它成为昆明独有的历史水景,与现代城市生活同频共振,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从历史文化角度重构空间,具象化护国运动精神。有网友建议可在积水改造区设时光栈道,再现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关键场景,让市民在护国桥上的每一步都踏及历史节点;净化水域后设小型喷泉,水流的节奏对应护国战争的时间刻度,使水声成为“会说话的历史”。这样既满足公众对活水的期待,又让历史走出教科书,化为可知可感的空间叙事。
通过创新表现形式,让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对话。比如当地社区干部提议的“荷花池”设计中暗藏文化融合巧思,夏季荷叶田田时举办“荷下读史”活动,秋季残荷听雨时展映护国战争纪录片,让自然景观与历史记忆相互映照,让历史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
护国桥的重生,需要的是一次文化基因的重组,是一次历史与现代的生动对话,从而让每个路过的市民都能在此驻足,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