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拆开几件不大的商品,半人高的包装垃圾倾泻而出;接过外卖,层层嵌套的餐盒令人无从下手;展开购物小票,一米长的纸卷印满冗余信息……当便利成为负担,过度包装已从商业现象演变为生态公害。
商家对包装的层层加码,实则是利益驱使的生存策略。在“差评定生死”的电商生态中,一条关于“包装破损”的差评可能让店铺评分骤降、流量锐减,这迫使商家不得不筑起“泡沫长城”。更值得警醒的是,过度包装已成品牌溢价的核心手段——烫金礼盒装的茶叶溢价倍增,某化妆品因限定包装销量暴涨。这种“买椟还珠”的商业逻辑,让包装从保护层异化为利润源。
消费者的心理密码同样值得破译。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会本能地通过包装评判价值。快递盒的轻微凹陷足以触发退货冲动;社交平台上,带磁吸装置的餐盒收获数万点赞,Z世代会为“适合拍照”的包装买单。当拆箱视频成为流量密码,包装便从实用品升格为社交货币。
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商家要改变“以包促销”的思维定式;快递企业可以建立“绿色包装”认证体系,对使用环保包装的商家给予运费优惠,对进行包装回收的消费者实施积分奖励;平台应调整默认选项、优化计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包装减量。
治理过度包装,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是找回消费的本真意义——让商品回归使用价值,让简约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