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历史自从容
《人民日报》:历史是教科书,但这本书不能机械地读。倘若抱残守缺、脱离实际,只简单套用他人经验,历史经验也会成为包袱。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没有困于传统产业的利益格局、陷入路径依赖,而是因地制宜,寻找适合的转型路径;践行“双碳”目标,我们没有照搬照抄一些发达国家经验,而是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现实国情,不搞运动式“降碳”、不踩“急刹车”,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真正的历史感,在于以科学、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过往,洞悉变动时间中的不变规律,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谋发展、促改革、惠民生。秉持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我们既不会踟蹰不前,也不会贪功冒进。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光明日报》:高校应当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动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生态。具体而言,课程安排上应融入AI伦理、人机协作等前沿内容,着力培养学生驾驭技术的能力;师资队伍上应兼具创新实践与数字素养;实践平台上则须紧密链接前沿产业场景,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数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机制更应该重点考量学生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创新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尤为关键的是,必须建立开放、敏捷的反馈循环机制,确保教育生态能够根据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持续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凭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以及运用智能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终身发展优势,让高校真正成为适应未来、驱动创新的策源地。
本报记者 王世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