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佳欣
今年入汛以来,云南已发生了16轮强降雨,远超去年同期,部分乡县时常受到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防汛工作艰巨。令人欣慰的是,在“1262”机制下,云南各级防指组织干部下沉17.5万人次,实现了21次成功避险避灾且无人员伤亡。这一成绩背后,是无数基层力量在一线奔波穿梭,如点点星灯照亮了防汛救灾的前路。
基层防汛是防汛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防汛体系的根基所在。云南推行的“1262”机制以12小时、6小时、2小时的梯度预警为防汛工作提供了科学保障。但如何将预警及时准确传达到每一户人家,组织群众安全快速转移,是防汛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强降雨预警发出,乡镇干部、村组党员和社区工作者是最先触达群众、了解当地情况的移动哨兵。常年坚守基层,他们熟悉当地河道的走向、了解每一处低洼的位置、每一户住房的状况,从而能够第一时间判断风险点,并落实群众安全转移。基层防汛的根基扎得越深,群众的安全就越有保障。
基层防汛的动能,源于群众的广泛参与配合以及各级组织的紧密协作。防汛预警的传达犹如一条贯通上下的生命线,既离不开县乡村组各级组织的环环相扣,也少不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主动配合。自汛期以来,云南各县、乡镇、村、组层层关联,上到县乡干部,下到信息报送员,构建出了一张严密的防汛网络,让防汛工作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合力、高效推进。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五珠乡雨梭村,信息报送员凌晨发现自家房屋地基下陷,经村委会核实后上报,乡长组织力量,用广播和入户动员的方式使6户17人安全转移。正是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凝聚起的强大力量,才构成了灾害面前的坚实防线。
基层防汛的效能,为“1262”机制注入了生命力,提供了从纸面预案到实际行动的转换力。要让这种效能持续释放,还需从多方面发力以强化基层防汛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常态化培训,结合真实案例开展模拟演练,提升其汛情研判和应急处置技能,同时建立统一的基层防汛物资储备库,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另一方面,通过村规民约、典型案例宣讲等方式,增强群众的防汛意识和主动配合意识,从“要我转移”转变为“我要转移”,形成上下联动的防汛合力,让“1262”机制进一步释放活力。
当基层防汛的力量扎根泥土,当干群同心的力量持续生长,那些在雨夜里亮起的手电、敲开的门扉,终将织成一张无形的安全网,守护好万家灯火与温暖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