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山舞台传古戏

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县城出发,驱车近两小时到达九甲镇,再走上一段两边长满树木和野草的蜿蜒窄路,才能找到一个隐于山林之间的舞台。果吉村的戏班今晚要在这里表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杀戏。

打开行头衣箱,戏班里专门的成员坐下来,维护表演杀戏时穿戴的服装、头饰以及使用的道具刀枪,布料上绘制图案的颜料变干后,戏服变得像纸板一样硬,也重了不少。暖场时,演员穿戴整齐操练动作,布料摩擦发出“沙沙”的声音。开场了,简陋的舞台上,连绵的群山就是背景,石砖搭起的台阶成了露天观众席,观众或坐或站,盯着演员们闪转腾挪。一场十几分钟的表演下来,演员个个满头大汗,却都露出了真诚、自豪的笑容。

杀戏,因戏中多有武戏砍杀场面得名,又被当地人称为“老砍刀戏”“大戏”“狮灯戏”“玩灯”,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的剧目有30余出,多属于记事性的短小折子戏,唱腔主要为曲牌体,其次为板腔体,也有少量民歌体。明末清初,杀戏由长江、黄河流域传入云南,进入哀牢山腹地,流入果吉村。200多年来,杀戏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土语、民歌交汇融合,逐步发展演变,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然而,在时间长河中,杀戏的保护与传承并非一帆风顺。“我是看着大戏长大的。但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表演杀戏的人越来越少,我很担心杀戏这门传统技艺会遗失。于是在1982年,我开始组织村里的人重拾这门技艺。”杀戏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云介绍,戏班成员们四处搜寻记录着杀戏相关内容的书籍,自己凑钱制作表演道具和服装,聚在一起练习、表演,让这门快要失落的技艺重回舞台。

如今,果吉村的杀戏班现有68名成员,年纪最大的已经超过60岁。他们来自村子的各个小组,年龄不同、职业各异,都是自愿加入,只为让这门传承百年的技艺不被世界遗忘。“只有在我们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大活动上才能聚齐所有人。”杀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仕全说,每次表演,大家都是尽量到场排演,只要有人愿意看,杀戏的传承就多一分机会。

在戏班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果吉村的杀戏班开始到周边的乡镇表演,甚至登上了省级舞台,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杀戏。2021年,杀戏被列为云南省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项目,每年有50场次演出任务,至2024年10月,“杀戏公益性演出”共举办了171场次。“我们现在每年到乡镇进行义务演出,就是为了能让更多人认识这门艺术,把杀戏更好地传承下去。”陈云说。

演出结束后,戏班成员们利落地换下戏服,收整好道具,相互道别,步行或骑上摩托车、三轮车,各自散去,这个隐于深山的舞台再次归于沉寂。但在离去的人群中,还听得见大家交口议论着今天的精彩场面、圆熟唱腔,又有人问:“下次大戏啥时候演啊?”

图为杀戏表演。

本报记者 高玥 胡梅君 文/图

  • 清凉鸡足山 暑期旅游热

  • 云南首艘无人驾驶游船在普者黑景区启航

  • 微笑筑成美丽风景

  • 高原文创展魅力

  • 深山舞台传古戏

  • 报头

  • 汇聚白衣力量 点亮健康之光

  • 边城洋溢如家温暖

  • 微短剧《滇缅公路》在施甸首映

  • 麒麟区发布五和麒麟拳

  • 中超第22轮 云南玉昆不敌成都蓉城

  • 聚焦群众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