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9时,住在腾冲映象小区的成都旅居客李芳华拎着布袋走进了绮罗菜市场;几步之遥的腾越街道文星社区内,62岁的北京旅居客赵素琴步行3分钟来到“幸福食堂”,花8元就吃上了腾冲饵丝配稀豆粉;同一时间,杭州的刘大哥坐在腾冲圣境旅居的共享客厅里品尝保山小粒咖啡,开启一天的元气生活……2025年以来,腾冲市腾越街道创新打造“社区服务+资源共享+文化交融”旅居模式,累计接待旅居客超过25万人次,同比增长12.3%。一条以精细化服务串联起的旅居新路径,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依托社区医疗资源开设李医生工作室,腾越街道为旅居客提供针灸理疗服务;“幸福食堂”日均接待50余名旅居客,20余种腾冲特色菜肴,人均费用不超过15元;旅居管家与社区联动,建立微信工作群,实时推送赶集、活动等信息,让“新腾越人”一键获取生活指南。
在天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旅居老人与本地居民同练书法、共跳民族舞,图书馆、乒乓球室等公共设施免费开放,全年开展活动20余场;腾冲圣境旅居的共享客厅则成为文化交流站,天南地北的旅居者在这里分享着保山咖啡与杭州茶点;充满人间烟火的腾越街道绮罗市场日均迎来200余位旅居客,30余个美食摊位成了滋味与温情的交汇点。2025年,腾越街道各团体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参与旅居客超300人次。
“请问今天哪里赶集呀?”“请问哪里有可以打乒乓球的场地呀?”社区微信群里,旅居客发问后,旅居管家立刻向社区咨询并推送了相关信息。街道、社区建立微信群、公众号,转发周边便民信息、活动预告、旅游攻略等,让旅居客们动动手指就能掌握各类资讯,合理规划旅居生活。“我昨天想去赶集,在群里就看到了社区发布的赶集信息。”来自北京的旅居客李钰说,“后来我约上几位好友去了集市,挑选了一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太方便了!”
街道定期举办的“墨香漫时光 旅居在腾越”阅读分享会,为本地文化学者与旅居人士搭建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大家齐聚一堂,分享腾冲文化故事与旅居感悟,在思想碰撞中,增进彼此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我来腾冲三个月,已经学会腾冲方言了。”来自上海的周老先生说出一句腾冲方言时,引得在场的本地居民一片笑声。
暮色中的腾越街巷,灯光明亮,烟火升腾,南腔北调与腾冲方言问答谈笑,这座边城以“家”的温暖,托起了万千旅居者“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活诗篇。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范薇 杨焱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