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中国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因千年地缘相连、族源同源的历史脉络,形成了一批在文化内涵、表现形式或传承谱系上相同或高度相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既是中越老缅边境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载体,也是连接各国文化认同的天然纽带,在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价值。
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谱系。一是民俗节庆类跨境共享非遗。在边境民族的生活图景中,节庆是文化认同最鲜活的表达,也是跨境共享非遗的重要载体。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与泰国“宋干节”、老挝琅勃拉邦的“宋干节”、缅甸掸邦的“泼水节”同源同俗,承载着傣泰民族对水的敬畏与生命的礼赞。云南彝族的“火把节”在越南河江省的倮族、老挝丰沙里省的彝支系民族中同样盛行,点火驱虫、篝火歌舞、斗牛竞技等习俗一脉相承,折射出跨境彝族支系共同的农耕文化记忆。二是传统技艺类跨境共享非遗。边境地区的生产生活需求,催生出诸多跨国务实共享的传统技艺。云南建水紫陶与越南安沛陶艺同属“南方丝绸之路”陶艺体系,两者均以手工拉坯、柴窑烧制为核心工艺,装饰中“以刀代笔”的雕刻技法和矿物颜料的运用高度相似,其技艺传承谱系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跨境工匠交流。三是音乐舞蹈类跨境共享非遗。族源迁徙带来的文化延续性,使音乐舞蹈成为跨境共享非遗的突出代表。云南彝族的“芦笙舞”与老挝北部哈尼—彝支系的“芦笙奏”、越南河江省倮族的“笙舞”在乐器形制、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上高度同源,芦笙的六管结构和“踏歌而舞”的表演形式几乎无差异,是跨境彝族支系情感交流的核心载体。云南傣族的“孔雀舞”与缅甸掸邦的“孔雀舞”、老挝万象的“孔雀舞”同属“傣泰文化圈”舞蹈体系,均以模仿孔雀形态为核心,手部“三道弯”和腿部“踮步”动作规范一致,叙事内容多取材于共同的民间传说。
跨境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交流现状。云南与周边国家已针对跨境共享非遗开展了系列保护行动。在国内层面,中国将“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共享非遗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周边国家也采取了相似举措:2023年泰国“宋干节”进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老挝将“宋干节”列入国家级非遗,在琅勃拉邦设立节庆保护中心;缅甸掸邦为本地泼水节传承人提供传统仪式场地支持;越南河江省为倮族“火把节”建立民俗档案库。近年来,跨境共享非遗成为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在2024年“中老铁路文化之旅”活动中,云南的彝族芦笙舞传承人与老挝丰沙里省的芦笙艺人联合演出,通过同台竞技展示技艺共性;同年“中越边境非遗展”在云南河口举办,展出云南建水紫陶与越南安沛陶艺的代表性作品,揭示两者工艺的同源性。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跨境共享”的文化认知,更推动了非遗从“自发共享”向“自觉合作”的转变。
跨境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一是筑牢民心相通的文化根基。跨境共享非遗因“同源同俗”的特质,成为消解文化隔阂的天然媒介。当云南傣族与老挝琅勃拉邦民众共庆泼水节时,相似的仪式流程唤起共同的文化记忆,这种情感共鸣远超语言沟通的效果。云南彝族与越南倮族通过火把节共跳芦笙舞,肢体语言的默契传递着“同根同源”的认同感。这种基于文化共性的民心相通,为国家间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二是拓展文化产业合作的边界。共享非遗的“文化共性”为产业合作提供了天然纽带。基于建水紫陶与越南安沛陶艺的工艺共性,云南与越南老街省可联合开发“跨境陶艺旅游线”,游客可在云南体验拉坯、在越南学习染色,形成“工艺互补+旅游联动”的产业模式;依托傣族织锦与老挝织锦的纹样共性,双方企业可合作设计“中老友谊织锦”系列产品在两国市场同步发售。这种基于共享非遗的产业合作,既实现了经济共赢,更通过产品传播强化了文化认同。三是深化文明互鉴的历史维度。跨境共享非遗承载着边境民族的迁徙史、交流史,其保护与研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对云南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与缅甸克钦邦“目瑙节”的仪式对比,学者厘清了景颇族从青藏高原向中南半岛迁徙的文化轨迹;对哈尼族“十月年”在中老缅三国的变体研究,揭示了农耕文明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与演变。这种基于共享非遗的历史研究,使国际文化交流从“表层展演”深入到“历史溯源”,丰富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
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边境民族千年交流的文化结晶,也是新时代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宝贵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存续,更关乎区域文化认同的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化。面对传承断层、标准差异、商业化异化等挑战,需要中越老缅四国秉持“共护共享”的理念,通过构建联合机制、培育传承力量、推动可持续开发、深化学术研究,让这些共享非遗在保护中焕发活力,在交流中增进理解。这样跨境共享的非遗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合作的桥梁,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202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会智库项目“云南与周边国家跨境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HZK20252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