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杨濠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优势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大滇西地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之地。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活态文化,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大滇西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正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欣赏、去守护,让我们以敬畏为基、以共生为要、以留白为境、以协同为脉,努力开启大滇西文旅的崭新篇章,为打造旅居云南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敬畏为基:让自然遗产成为不可复制的精神原乡。大滇西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地球演化史的立体博物馆。怒江大峡谷3500米的河床,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地质伤疤,江水在此奔腾的每一道浪痕,都在诉说2亿年来的地壳运动;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是低纬度地区少有的现代冰川遗迹,冰舌延伸至森林边缘的奇观,藏着地球气候变迁的密码;独龙江流域的原始森林,保存着从侏罗纪延续至今的生物群落,桫椤与秃杉的交错,构成了植物演化的活档案。这些自然遗产不仅是美丽的景观,更带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当游客站在雪山下仰望,在江岸边静听,本质上是在与亿万年的自然对话,寻找自身在宇宙中的坐标。真正的生态文旅,应当是轻触式的守护。当游客在雪山下等待一次日照金山,在江岸边聆听一夜涛声,这种等待本身就是对自然的理解——文旅的魅力,从来不是让自然迁就人类,而是让人类在自然中学会谦卑。
以共生为要:让活态文化成为穿越时空的对话媒介。大滇西是多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与山水适配的生存智慧。藏族的锅庄舞里,每一个转身都呼应着雪山的弧度;傈僳族的刀杆节上,每一次攀爬都凝结着山地民族的坚韧;白族的扎染技艺中,每一抹靛蓝都晕染着茶马古道的风霜;傣族的泼水节里,每一滴清水都承载着河谷文明的温润。这些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活着的传承。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让文化“活在当下”。当文化从舞台走进生活,游客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大理周城的扎染坊,游客亲手染出的那块布,带着指尖的温度,成了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在丽江的纳西古乐会,听众的掌声与三弦的颤音共振,让百年古乐有了当代的韵律。这种共生,让文化不再是过去的标本,而是当下的呼吸。
以留白为境:让慢游体验成为心灵归巢的诗意栖居。在快节奏的旅游浪潮中,大滇西最珍贵的是时间的厚度。这里的美,需要慢慢来读:在梅里雪山下等一场云开雾散,看阳光为雪峰镀上金边;在怒江大峡谷里守一次日出,看第一缕光掠过梯田与村寨;在独龙江边听老人讲一段文面的往事,让岁月的故事随江风蔓延。这种慢不是效率的缺失,而是文旅的本质——让心灵与山水对话,让思绪与历史共鸣。真正的深度旅游,应当拒绝打卡式的喧嚣,营造沉浸式的宁静。当游客不再急于看完所有风景,而是愿意停下来,在火塘边喝一杯烤茶,在星空下数一颗星,大滇西的文旅便有了留白的意境——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空出来的地方,恰恰是想象生长的空间。
以协同为脉:让环线串联成为文化共振的交响乐谱。大滇西旅游环线的意义,远不止于地理上的串联。从德钦的梅里雪山到泸水的怒江大峡谷,从大理的苍山洱海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这些看似分散的节点,实则是同一文化生态的不同声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铃声,曾将藏族的酥油、白族的茶叶、傣族的丝绸连为一体;如今的文旅协同,更应让这些文化彼此呼应。当大滇西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命运共同体,这片土地的文旅才能真正实现“1+1>2”的能量。大滇西的文旅,从来不是看风景那么简单。当游客带着一身山水的灵气与满心文化的暖意离开,他们带走的不只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
(作者单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