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数智赋能

把握数字经济机遇 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严岳峰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正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协同化转型。借助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人才培养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数字化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产业技术加速更新的当下,传统课程体系已难以契合数字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以数据为驱动、与产业发展同步的动态调整机制。其一,优化专业布局。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并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可依托当地产业数据资源,深入分析重点行业的人才需求演变、技术革新方向以及岗位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需求—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联动模型。高职院校可从就业质量出发,将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与初次就业薪资等重要指标纳入监测范围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阈值,对于连续不达标的专业要及时采取缩减招生规模或暂停招生等措施,而对于契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要在师资配备、实训设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确保专业结构始终与区域经济保持同频共振。其二,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院校应遵循“基础共享、专业分设、拓展互通”的思路,夯实数字素养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以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数字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要紧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以及行业技能竞赛要求,以此达到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其三,深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联合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共同梳理各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基于此绘制“岗位能力图谱”,将行业最新的技术、工艺和规范融入教学标准与课程内容中。可建立产业导师库及企业案例库,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对接。在校企合作推进的同时,定期评估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将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要求纳入教学中,以有效缩短新技术从行业应用到教学实践的转化时间。

推动教学模式智能化转型。要想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壁垒并兼顾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智能化教学模式不可或缺。其一,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打造虚实融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可利用前沿技术构建“未来课堂”,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部分教学项目安全风险高、实训成本大且操作难度高,对此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如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可让学生通过虚拟系统模拟焊接机器人在多车型混线生产中的编程操作,如此既能突破真实设备与安全条件的限制,又能让其亲身经历复杂工况,解决实操训练中的安全与设备瓶颈。其二,高职院校可大力推广AI驱动的自适应学习模式。搭建智能学习辅助系统,为学生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采用启发式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智能化学习平台,在综合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偏好后,为学生精准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料与练习任务。其三,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开发覆盖各专业领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师可以自动生成教学案例、习题集及评估工具,运用可视化技术制作三维模型与动态演示,实现多语种资源的便捷转换。当然,建立科学的资源优化机制同样重要,技术人员要依据数据的实际使用情况,即点击率、完成度以及评价反馈等持续提升资源质量,以此形成应用到反馈、反馈到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建设产教融合的数字化协同平台。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其一,可构建数据互通的产教融合云平台,即以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基础,整合区域内职业院校、国家级经开区以及高新区等各方资源,打造互联互通的产教融合云平台,构建区域性协同育人的坚实阵地。该平台应实现四大核心功能,即精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与院校人才供给实现高效匹配;直观展示并灵活调配校企双方的教学与生产资源;全程管理产学研合作项目并保障落地实施;持续跟踪评估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优化教学。其二,高职院校需要探索实践创新型协同育人模式,将虚拟教学与真实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可把实际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网络平台接入学校实训系统,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接触真实产业场景。企业工程师可与学校教师组成混编团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协同教学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从方案设计到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其三,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技术服务中心。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应携手聚焦培育当地主导产业,共同组建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在此框架下,院校可凭借贴近产业一线的应用型科研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制数字化转型方案,企业则可开放生产场景与数据资源,双方联合攻关关键技术,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作者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华为·安徽”2025产学合作创新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课题号:ZCYJ-01A)的研究成果]

  • 报头

  • 推动影视与文旅融合 激发文化消费新活力

  •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 把握数字经济机遇 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 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与国际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 深化产教融合 创新高校英语教育管理路径

  • 用好红色资源 创新思政育人方式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