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芳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价值,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宝库。新征程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还可有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其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红色资源育人合力。以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学校层面,要加强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红色资源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通过家长会、家校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红色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家风。积极与社区、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关系,整合社会红色资源,邀请老红军、革命后代、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感人故事,拓展红色教育的渠道与空间。
挖掘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红色资源有着丰富内核,包含革命遗址、文献史料及文艺作品等多种表现形式。思政教育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并将其系统纳入教学体系。具体可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开展差异化教学。譬如,井冈山地区高校可着重讲解“井冈山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当下所具有的价值;延安地区高校则可关注“延安精神”是如何发展的并如何传承下去,让学生借助当地红色资源深入了解历史进程。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红色资源融入效果。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应用,既有利于推动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高校可创新性利用教学方法,增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效果。一方面,高校可合理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创设富有互动性及沉浸感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知。比如,通过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探索中提升认同感和践行力。另一方面,高校可科学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比如,邀请博物馆、纪念馆等的专业讲解员到课堂讲述红色故事,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
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既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也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高校可进一步探索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作者单位:昆明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