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睿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深入探究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英语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不仅是提升英语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高校英语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创新课程体系内容,锚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英语语言训练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打造“动态模块化”的课程集群,按基础语言能力到行业场景应用再到技术创新实践三级递进设计课程,破解知识结构固化难题。此外,联合软件与通信、经贸管理等学院共建“英语+X”融合课程包,打破院系壁垒。例如,与软件与通信学院合作开发“智能语音交互设计”项目,引导学生用英语撰写AI对话脚本,同时掌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原理。建立“数字赋能”课程迭代机制,实现能力精准培育。运用大数据分析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搭建产教融合智慧平台,实时抓取企业用人标准、技术岗位技能图谱,自动生成课程优化建议,从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例如,高校可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企业招聘数据,新增“跨境直播脚本创作”“跨文化社交媒体运营”等前沿模块等。
创新教育融合形式,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高校应着力突破“一次性项目合作”的局限,与企业协商签订中长期的“协同育人协议”,明确双方权责。例如,通过将海外分公司、跨境电商园区等真实场景打造为“移动课堂”,进一步厘清企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设立“产业教授”岗位,由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担任,与校内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开发案例库。可推行以成果为导向的动态评价体系,强化协同育人实效。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建立“企业满意度+学生成长+社会效益”的多元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企业参与度、学生项目完成率、成果转化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并设立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校企导师、学生团队给予学分奖励或就业推荐倾斜。
创新实践教学载体,搭建数字化实践教育平台。高校可联合科技企业,运用新兴技术开发虚拟仿真练习系统,构建高度还原真实场景的英语实践环境,并嵌入智能语音识别与纠错功能,实时反馈学生的语言使用问题,提升实践效果。可建设智慧语言实验室,配备全息投影、智能录播设备,支持学生进行多语言会议模拟、跨文化交际实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绘制“学生画像”,打造个性化学习助手,根据学生的薄弱点推送专项训练内容。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