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警惕伪造高管指令实施网络精准诈骗

【案例】近期多地出现针对企业的邮箱诈骗案件,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董事、高管或合作方邮箱,指令公司员工转账付款,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一家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进行股权回购操作期间遭遇此类诈骗,幸亏财务人员参加过反诈宣传教育,警惕性较高,发现账号被修改后,立即联系律师和股东核实,并及时通过银行跨国追款,避免损失1亿余元。

昆明警方分析,此类诈骗手段有精准投送、长期潜伏等特点。诈骗分子获取企业高管及财务人员邮箱、会议纪要、业务流程等资料后,伪造沟通背景,选择企业处于重大商务决策、资金集中操作、跨境合作期内进行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伪造邮箱后缀、仿冒域名或入侵邮箱系统等方式,利用跨国交易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邮件转发、指令内容中动手脚,欺骗公司下属人员进行大额汇款。此类行骗往往指令语言紧迫、金额巨大、付款时间短,极易造成误判。而一旦企业付款,资金便会迅速转入多层账户,损失难以追回。

【提醒】警方提醒广大企业,务必强化财务风控流程,所有涉及大额资金转账、跨境付款操作,应严格执行电话核实、双人审批、多重验证制度,不能仅凭邮件执行操作。警惕“看起来很熟”的指令,即使邮件显示为董事、高管、律师事务所、投资人发出,也必须注意是否有域名伪造、用词异常、催促语言、附件可疑等迹象,尤其是在敏感时期接到转账请求时,务必当面或电话核实。

企业应定期开展反诈专题培训,重点覆盖财务、法务、信息系统管理员等关键岗位,全面增强识诈反诈能力。如遇可疑情况,及时拨打反诈专线96110咨询;一旦被骗,请立即拨打110或前往就近派出所报警。

起朝燕

  • 为园区发展注入“满格电”

  • 不断提升供电服务质量

  • 报头

  • 组织驾考作弊要追究刑事责任

  • 警惕伪造高管指令实施网络精准诈骗

  • 为博流量发布不实信息 造谣者受罚

  • 自愿代父签赔偿协议有效吗

  • “分家协议”不能免除成年子女赡养义务

  • 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易引发自燃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