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博达 文/图
近年来,曲靖市马龙区、麒麟区等地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打好“农业牌”“生态牌”,引进优质农业企业,整合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低产果园变规模化产业基地
初秋时节,马龙区鸡头村街道瓦仓社区余大屯居民小组420亩土地上新栽的蓝莓苗正舒展新叶。这片土地曾是效益不高的苹果园,如今已蝶变为当地精心谋划的重点项目——余大屯高端蓝莓种植基地,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着新活力。
2024年10月,鸡头村街道引入云南兰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蓝莓种植产业,打造了蓝莓种植基地。“刚开始劝大家流转土地给蓝莓企业时,很多人不同意。”瓦仓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光亮回忆,“我们挨家挨户帮村民算账:种植苹果树效益不好,土地流转后有固定收入,还能在基地务工,不比守着低产果园强?”如今,曾经效益欠佳的苹果园,已变身为初具规模的蓝莓园,现代化滴灌技术正滋养着茁壮成长的蓝莓苗。
“以前种果树,每年勉强保本。现在流转给蓝莓公司,每亩地有800元的租金,我还在这做长工,每月能挣3300元,日子踏实多了。”瓦仓社区居民张凤美一边给蓝莓苗浇水,一边笑着说。
“我们选的苗种品质上乘,这片土地的土壤也特别适合蓝莓种植,等挂果了,效益肯定差不了。”云南兰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文彦说。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更让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捧上了“金饭碗”。目前,蓝莓基地常年雇用80余名工人,农忙时每天还要增加130多名临时工。一旁的技术工田国府告诉记者:“我以前在外省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用技术吃饭,挣得不少,还能照顾家,感觉日子过得很踏实。”
“单是土地流转费,蓝莓基地每年就能为社区集体增收近50万元,后续还会有产业分红。社区集体经济壮大了,社区服务才能更贴心、更给力。”李光亮算着长远账,语气里满是笃定,“不少村民收入比以前翻了番,这就是最实在的好处。”
鸡头村街道将在土地盘活的基础上持续深耕,以规模化特色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做大集体增收“蛋糕”,让居民在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红利。
传统菜园变连片基地
在麒麟区越州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田垄间,生菜、油麦菜、上海青与红葱竞相生长,微风拂过,一片生机盎然。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移苗除草、防虫育苗、栽植培土、施肥浇水、采摘收割,各个工序有条不紊。
“我们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租了1200亩土地种植红葱,每年平均种植3茬,每亩产量6吨,亩产值约2万元。”粤源红葱种植基地负责人麦广辉介绍,采收后的红葱,直接销往国内的沿海地区,备受市场青睐。“收割季每天来基地采收的工人不少于100人,平均每天采收15吨。”
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一棵棵新鲜蔬菜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也传递着生活的美好。
“自从蔬菜基地建起来,我就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平时除草、施肥,每天至少能挣80元。到了收获期,一天能收入150元左右。”钰程天蔬菜种植基地的务工人员汤建波高兴地说。
近年来,越州镇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成功引进粤源、中酉、钰程天、诚禾源等10家企业入驻,示范带动蔬菜种植3.34万亩,种植品种20余种,年产量33.9万吨,年产值超过15亿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2个,完成绿色食品认证7个,培育蔬菜种植大户88户。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集体每年获得1336万元收入,更让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户均年增收3.2万元。
此外,越州镇还建有311座冷库,库容达58.3万立方米,构建起集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农产品产业体系,为蔬菜销售筑牢坚实保障。
从传统菜园蝶变为连片基地,从品种单一升级至链式发展,越州镇以“一棵菜”为支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