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令辉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在外部安全挑战日益叠加、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演变的复杂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力量与高校专业资源深度融合的警校合作育才模式,正是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积极响应,既是精准对接国家安全体系的战略需求,又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
警校合作育人的多重价值。当前国家安全形态正经历深刻重构——风险图谱从传统领域向金融、科技、数据主权等新兴维度延展,亟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安全人才。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若只囿于学科领域内发展,易陷于理论空转、“为知而知”的狭道,与公安机关的实战资源深度融合,正是锚定国家安全的宏大坐标,推动高校育人使命再聚焦再深化再升维,共同绘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战略蓝图。这种协同育人机制,可激活三重深层价值:一是强化教育穿透力。借助公安机关真实案例与场景资源,高校得以打破安全教育的理论壁垒,推动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立体认知,将“维护安全人人有责”内化为行动自觉。二是赋能公安人才升级。校局协同为公安实战系统打开了链接高端学术思想与新兴技术路径的直通渠道。高校前瞻研究、智库成果得以转化为实战部门应对新业态犯罪的决策辅助,助力破解实战中本领恐慌的难题。三是重塑学科服务能力。公安实战命题倒逼高校重构课程体系。财经、数据安全等学科通过与警务需求对接,实现科研目标与国家核心利益的深度互构,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守护安全第一线”。
警校合作育人面临的发展瓶颈。尽管警校合作前景广阔,但从已有合作来看,多重结构性、机制性障碍制约着其交融。比如资源协同的制度保障尚显不足。高校和公安机关分属不同系统,双方人员编制、经费拨付渠道各异,师资互派、设备共享仍缺乏常态化支撑机制。此外,课程体系更新存在迟滞。现有合作常陷于传统犯罪侦查理念或宏观安全宣教“舒适圈”,对金融科技风险、认知战与数据主权斗争等风险研究应对不足。再者,成效评判的科学标准普遍缺位。合作成果的评价多停留于活动数量、协议签订率等表层指标,对学生的国家安全素养跃升、公安工作智能化升级与风险预警能力产生的实质性贡献等维度,尚缺乏精细化的评估体系支撑。
警校合作育人的破壁之术。一是战略定位的强化与资源统筹保障。应明确将警校合作育人置于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的交汇点上,在地方党委国安委领导下建立统筹小组。通过设立专项经费与政策工具箱,打通人员“旋转门”,保障“双聘教官”“实践导师”真正能够双向流通。二是“一体两面”目标协同与体系设计。构建以实战反哺教学、以学术滋养实战的互构双螺旋结构。可采用“订单式培养”与“攻关项目反哺教学”并行模式:公安精准提出当前实战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画像与关键技术难点,高校据此优化培养方向;同时将公安真实棘手课题引入课堂,组建学生与导师共同研究攻关。三是创设“云端+实战”交融的课程生态系统。聚焦“金融安全”“数据主权”等前沿高风险领域,联合开发教学案例库及虚拟仿真训练平台。采用“认知迭代”教学法:如依托真实经济犯罪数据引导学生建模分析与推演,通过“数字特勤”实景演习锤炼其综合应变能力。四是多维效果评价体系赋能决策智能。构建“教学—实践—科研—智库贡献”的四维评价体系:既追踪学生素养跃升轨迹,也分析项目研究成果对实战质效的提升,推动合作机制动态优化。
警校合作育人,唯有打破行政壁垒、构建“战略互信—资源互通—成效互证”的价值闭环,方能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征程中,铸就安邦定国的智慧盾牌。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改课题“‘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外融通·四维联动’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JGB345)、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多维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GY20223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