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音乐素养赋能学生管理现代化奏响“以美育人”新乐章

周微微

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正从传统的制度约束向更加注重内涵的多维育人实践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培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情感渗透力、规则隐喻性和行动导向功能,为破解学生行为规范、心理健康促进与集体认同建构等管理难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路径。本文从音乐素养与学生管理的内在契合点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方式,旨在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育人参考。

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将音乐素养转化为学生管理效能,需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作为载体。首先,要开发融合素养培育与管理目标的校本课程。可按照“基础技法—名曲赏析—原创创编”的三级框架构建课程内容,并在其中加入“冲突调解音乐剧”“团队节奏游戏”等特色模块,让学生在课程中既能培养艺术能力,又可塑造精神品格。其次,要构建分层课程体系。例如,眉山仁师附小创建了“兴趣启蒙班—基础训练营—校队精英组”的三级培养模式,先借助趣味节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逐渐过渡到系统训练阶段,最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再次,要突破传统音乐课的界限。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将乐理知识与文化理解、情感教育相融合。例如,引导学生剖析《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以此理解社会苦难和艺术表达间的关系;借助《命运交响曲》剖析人生抗争议题,让音乐欣赏上升为生命教育。

师资建设与资源整合。优质师资是音乐素养培育的重要力量,需通过多元化路径破解师资瓶颈。首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针对乡村学校音乐教师短缺问题,可借鉴贵州绿塘乡恒大第十小学“双师制”经验,通过公益捐赠改造音乐教室,同时挖掘本校教师潜力,鼓励其兼任乐器指导。这种“本土化”的培养模式,可使学校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可持续育人。建立协同教学机制,组建“音乐教师+外聘专家+家长志愿者”的立体化团队。例如,由高校音乐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本校教师负责日常训练,家长协助后勤管理等。这种分工既可保障专业性,又能强化持续督导,使音乐教育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而不局限于课堂,形成学生管理合力。构建开放式云端音乐资源库。创设“资源贡献积分制”,鼓励师生积极整合名家教学视频、国内外经典乐谱、数字化乐器等资源,并上传原创作品与教学经验,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馆校联动,与艺术类院校、音乐厅、乐器企业等加强联系、建立合作基地,定期开展大师课、乐器展览、艺术实践等活动,致力于将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学生管理的教育资源。

技术赋能与教育共享。数字技术既为音乐素养培育开辟了新路径,也提升了学生管理的精准性。对此,应积极发挥智能节拍器App、AI纠错系统等对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的赋能作用。这类工具通过即时反馈,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监控能力,将抽象的“节奏感”转化为可视化的数据曲线,使学生管理更加精细化。创设虚拟情境,借助VR/AR技术构建沉浸式音乐环境。例如,基于虚拟音乐厅提高舞台表现力训练的真实感,并通过数据追踪记录学生的音乐学习轨迹与行为表现,为学生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远程集体排练,在数字化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与规则意识。同时,要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借助电子屏幕与远程教学系统,弥合地域鸿沟,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从而激发其内生动力。

音乐素养培育为学生管理开辟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场域,其借助情感浸润软化管理刚性,以艺术规律隐喻社会规则,用实践创造激发主体意识,可最终实现从“管”到“育”的转变。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持续深入探索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等方面的融合机制,使音乐之美在校园各处绽放,奏响“以美育人”的新乐章。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

  • 报头

  •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逻辑

  • 推进警校合作育人筑牢国家安全人才根基

  • 生生哲学驱动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

  • 以音乐素养赋能学生管理现代化奏响“以美育人”新乐章

  • 构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育人新格局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