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雨季,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施工现场机声依旧。9月12日,大桥主墩承台历时17个小时顺利完成浇筑,标志着该项目在关键施工节点上取得突破,为后续主墩施工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河口瑶族自治县内第四座中越两国连接大桥,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两国互联互通水平,助推口岸经济发展。
依托中越铁路大桥、中越南溪河公路大桥、中越红河公路大桥等开放通道,近年来河口县在口岸经济发展中频频落子布局:跨境物流“一箱到底”“一车到底”运输模式和跨境公路、跨境铁路、跨境集装箱换装“三种直达”模式试行;“重进重出”和跨境运输“担保”模式成功首发;投资近亿元的河口智慧口岸一期顺利投用;“一卡多贸、运抵直通”监管模式落地;南溪河联检大楼将年出入境旅客通行能力从500万人次提升至1500万人次……
“报关单尾号61035,品名石榴,产地云南蒙自。”在河口公路口岸北山国际货场出口查验台上,河口海关关员正在5G智能单兵的触屏上快速滑动查看货物申报信息并认真检查着货物情况。不到15分钟,这批货物经监管检查合格后快速运往越南,4个小时后,就可以在越南农贸集市售卖。
“我们公司主要进口新鲜水果,对时效性要求较高,通关耗时减一分,水果新鲜度便增一分。”云南瑞广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毕黎说,过去一般贸易与边民互市渠道进出口商品及车辆需要使用不同的卡口通道,常出现部分通道拥堵,部分通道却空闲的情况。智慧物流2.0系统上线后,进场速度快了不少,产品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随着“绿色通道”“运抵直通”等通关便利化措施的深入实施,这座中越边境云南段最大的口岸,正从“过路通道”转变为辐射区域发展的“动力枢纽”。
前不久,载有25吨咖啡豆的越南重车驶出河口北山国际货场,就地进行落地加工,这批咖啡豆货值70.79万元,来自瑶山乡互助组的89名边民进行互市申报,单笔交易帮助边民增收3916元。
“我们从二级市场收购互助组上架的咖啡,每车至少可节约成本600元,边民可从中获利60元至100元。”负责落地加工的河口嘉通万汇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敏介绍,项目投产后,预计首年产量将达到2万吨,可带动7.5万次边民交易,实现增收500余万元。
立足沿边跨境优势,近年来河口县积极推行“边民互市+落地加工”发展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将跨境贸易的区位优势转化成为发展优势。截至目前,河口县已形成涵盖椰子、榴莲等多元化进口商品的落地加工产业体系,落地加工品类增至7种,规模效应日益凸显,今年1月—8月,河口口岸进出口货物126.3亿元,其中出口货值88.5亿元,同比增长24.5%。
本报记者 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