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一带一路云南实践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钢铁丝路火热飞驰

7月18日10时55分,一声汽笛声在昆明站响起,“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出站台。这趟编号D86/3次的国际列车,将沿着钢铁轨道一路向南,穿越郁郁葱葱的普洱茶山,跨过奔腾的澜沧江—湄公河,10小时后抵达老挝首都万象。

“这样出国太方便了!”“早上还在昆明吃过桥米线,晚上就能在万象夜市喝老挝啤酒!”列车上,正在自拍的游客兴奋地说。

自2023年4月13日首趟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以来,这条“钢铁丝路”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选择。截至今年7月15日,累计发送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旅客54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通道。

“火热”的不只是国际列车,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开通以来首次实现半年度旅客发送量突破1000万人次,其中国内段814万人次、国外段193万人次。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跨境出行需求持续旺盛,累计发送跨境旅客达14万人次。

客运蒸蒸日上,货运同样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货运量达1260万吨,同比增长25.9%。国内段运输货物超900万吨,增长35.4%;国外段超360万吨,增长6.7%。跨境货物运输量超300万吨,增长8.6%,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独特优势彰显。

依托高效稳定的“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品牌,东南亚生鲜农产品得以快速直达中国市场。针对东南亚生鲜农产品运输需求,冷链班列由日均1列增至4列。今年6月,老挝优质鲜芒果通过冷链列车仅用26小时便抵达昆明,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果篮子”。

中老铁路活力迸发的背后,是运输模式与服务能力的持续升级。磨憨铁路口岸通过5G、北斗技术打造的智慧货场让跨境货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5小时以内,运输品类达到3000余种,涵盖东南亚热带水果、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温带果蔬等,实现了双向高效流通。创新运输模式落地见效,此前成功试验的罐式集装箱成品油“一箱到底”运输,大幅提升安全性和多式联运效率。铁路部门积极拓展“铁路+园区+产业”融合模式,在集装箱中心站辐射范围设立“站外站”,提供仓储、分拨、冷链箱充电等“一站式”服务,有效释放通道运能。

目前,中老铁路客货运输服务网络已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9个国家及国内31个省(区、市)。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中老铁路将继续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李承韩

  • 大道通衢联内外

  • 枢纽赋能向未来

  • 数字出海全面提速

  • 智慧口岸驱动升级

  • 智慧冷链助力物流

  • 跨境合作拓展空间

  • 开放通道激发活力

  • 钢铁丝路火热飞驰

  • 边贸繁荣带动增长

  • 跨境工程铸就丰碑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