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玲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人际交往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传统信函、电话通讯到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社会互动形态持续更新迭代。近年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人物社交平台(以下简称“AI虚拟人社交”)在高校学生中广泛传播并引发关注。该形式凭借高度拟真的视觉呈现、全方位情感交互及创新服务体验,显著激发了青年用户的参与热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AI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正重塑交往方式与文化形态。AI虚拟人社交的兴起,既体现青年对新型社交的偏好,也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与技术潜力。深入探讨其在高校中的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有助于理解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并为未来社交平台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AI虚拟人社交:当代大学生新型社交的趋势分析
一是AI虚拟人社交促使大学生交互手段多样化。早期的AI虚拟人物大多依靠文本对话来达成人机交流的目的。后来随着诸如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以及表情捕捉等技术持续更新换代,其交互方式渐渐朝着多模态方向迈进。当下,高校学生既可以用文字同AI虚拟角色进行交谈,也可凭借智能语音设备获取更为自然流畅的互动感受。在视觉表现上,这些虚拟人物由原先的二维静态图形慢慢演变成为带有情感表达功能的三维动态模型,并且加入了细致的动作模拟功能,有些高端系统还能够按照对话内容随时改变面部表情和肢体姿态,进而极大地优化了交互的真实感与沉浸感。
二是AI虚拟人社交促使社交走向多元化。从学术角度来讲,这种智能化实体可以变成高效的学习助手,通过剖析繁杂的学科难题、搜集优良的学习资料、制订符合个人特点的教学计划等方法来改善学习效能。某些高级的虚拟教育平台还能够依照学生的学业表现和知识短处来创建专门的辅导方案,并且利用互动式问答加深领悟程度。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虚拟角色还能肩负起生活管理的任务,提供餐饮建议、安排出行路线或者帮忙挑选服装等类别的便利服务。在心理方面,当学生遭遇情绪问题时,这样的虚拟形象可以担当倾诉的对象,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开展心理疏导,以此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是AI虚拟人社交促使个性化需求发展。当下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对独特身份表达和个性特征塑造的强烈诉求,他们冲破传统单一虚拟形象与固定交互模式的限制,更愿意依照个人喜好来定制专属的AI虚拟角色。从发型设计、面部特征到肤色设定,甚至性格倾向(外向或者内向)都可以灵活改变。一些社交平台供应了多种服饰、配饰以及场景配置工具,帮助用户塑造独一无二的虚拟形象并创建专属互动空间;凭借持续搜集并剖析用户的各项行为数据以及偏好信息,AI虚拟人可以随时改进对话内容和服务形式,进而做到精准契合个体化的社交需求,极大提升沟通体验的契合度。
四是AI虚拟人社交促使社交规模持续扩大。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AI虚拟人在社交领域应用的不断延伸,AI虚拟人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和使用率逐渐上升。从最初的少量试验逐渐变成常规的交流方式,许多学生更愿意借助带有AI虚拟人功能的社交软件或智能终端设备来开展日常交流活动。
AI虚拟人社交:当代大学生新型社交的形成逻辑
技术创新给虚拟人社交平台蓬勃生长带来主要动力源。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虚拟人对人类语言的掌握水平,大幅度改进了虚拟人在理解人类话语含义和语法规则上的准确性,其情感表现也更加连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虚拟人具备从海量资料中快速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凭借逻辑推理技术,虚拟人可以在与用户交互时更准确地回应问题;而且在与用户交流时,虚拟人还能根据语义分析出正确的句子结构,语言表达更为流畅。随着计算资源的改进和优化,虚拟人识别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甚至是环境语境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在双向互动方面迈向智能化的进程。另外,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5G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创建起虚拟人社交平台迅速且稳定运转的大环境。依靠低时延和大带宽的技术优势,5G技术极大提升了虚拟人物和用户之间的交互速度,在高清视频传输、大规模并行处理以及云端智能计算等场景当中,它的性能改进明显加强了服务的运行效率。由于云计算平台的普及,AI虚拟人物还得到了高效的数据处理支持,这就使得服务可以做到更为精确的匹配,而且给予了用户更具有个性化的体验。这些新的成果促使AI虚拟人社交生态系统得以创建起来,给它的大规模应用形成根基。
文化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虚拟人社交平台大量活力。一方面,虚拟文化现象兴起。互联网技术与游戏产业快速发展,虚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动漫、电子游戏、虚拟偶像等多元虚拟文化产品受到追捧,其受众接受度和认同感逐渐提升。AI虚拟人作为新兴虚拟实体,与传统虚拟形象及场景设计相似度高,更容易吸引大学生注意并产生情感共鸣。其中所包含的创新思维、想象空间和自由精神特质,恰好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探索未知心理的需求,使他们更愿意接纳AI虚拟人社交模式并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个性化表达与自我认识意识的加强。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更加看重个人成长,既渴望在跨文化碰撞中锚定自我价值坐标,也注重通过吸纳多元养分拓宽认知边界,更追求在个性化发展中实现与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AI虚拟人社交平台为这类群体提供了彰显自身特色并完成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譬如通过自行设定虚拟角色的外观特征以及性格属性,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和内心特性投射到数字化世界中,以此获得深层次的心理契合和情感上的共鸣。在与虚拟角色进行互动时,人们能够挣脱传统社会规范的限制,用更为开放的心态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思想主张,而这种自主性的交流方式可以很好地推动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社会环境动态变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间,人际关系呈现一种表面化、疏远化的现象,这种情况给高校学生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影响。虽然在校园之内存在着诸多社交资源,但也有部分人很难完全避免孤独感,需要一些深层次的情感联络与同伴支撑。AI虚拟人属于新兴技术产品的一种,凭借它全天候在线服务所带来的优势特点,在情绪识别方面具备独有的潜能——它能迅速察觉用户内心的微小波动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不管是倾诉一些日常的鸡毛蒜皮之事还是内心所遇困扰之事,或者想得到专业的指导意见,都可以从温和又专业的方式中获得帮助,AI虚拟人正在慢慢成长为帮助当今大学生减压的一类重要助手。另一方面,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数字原生代群体,他们自幼成长于信息技术环境,对数字产品与服务具备天然的适应能力。其日常生活已深度融入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获取、娱乐消费和社交互动中,数字化元素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I虚拟人社交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交互形式,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需求高度契合。大学生在电商、支付、社交及游戏等领域的全面数字化,为AI虚拟人融入多元社交生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其成为现代数字社交体系中的重要群体。
放眼未来,技术持续更新变革,社会也在向前迈进,AI虚拟人在社交上的功能拓展和应用形式改变就愈发明显。这样一种发展情形会给高校学生这个群体带来多样化的互动感受,还会在塑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驱动相关产业发生转换等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本文系202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5SKJD1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