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龙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业态持续丰富,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强。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立非遗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完善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体系。一方面,积极构建非遗数字资源库,有效整合非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政府需着眼非遗资源特点,针对性制定保护和利用措施,鼓励高校、文化组织、非遗研究机构、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非遗资源的创新开发、共建共享和保护利用。例如,云南大理将白族扎染技艺录入数字库后,不仅方便了研究者查阅,还吸引了杭州设计团队远程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同时,可加强非遗数字资源的开放,科学开发旅游项目,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积极完善非遗旅游产品开发体系,提高产品开发效益。可制定统一产品开发标准,明确产品设计理念、文化意蕴、营销策略、内容特点等,保障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质量。可拓宽非遗旅游产品推广途径,发挥政府、新媒体平台等的宣传作用,全方位推广相关产品,以产品为载体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发展与非遗相关的乡村旅游产业。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应积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可开发非遗保护和利用相关的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课程考核体系;还可与乡村旅游合作社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非遗产品设计、民宿文化包装等实操项目,为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提供内容与体系支撑。在此基础上,高校可定期设置非遗系列课程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讲师,为提高学校师生及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提供学习平台。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人才引进与激励力度,给予优秀人才政策支持与职业发展空间,鼓励其深入乡村开展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乡村也可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针对不同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非遗活动。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基于小型旅游演艺产品的景区旅游品质提升研究——以合肥市景区为例”(项目编号:2024AH052258)、2024年度安徽省高校科研项目重大项目“和美乡村建设背景下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AH04028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