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才强国

加快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

贾举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从根本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就要坚持把加快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国家各项发展事业中来。

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传统学科专业迭代优化,积极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在特定领域精准培养国家急需型高科技人才,突破国家在关键技术和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瓶颈,为国家经济转型、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全球科技进展和产业需求,强化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模块化,探索文理渗透、通专融合的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组织地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以新思路、新打法、新赛道不断催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新动能。三是坚持差异化发展。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实现差异化发展是避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路径,建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特别是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专业,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各展其长、各显其能,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更好地适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战略急需人才的需求。

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一是有效激发校企地开展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要通过建立财政税收优惠、土地供应优化、典型示范引领等激励机制,支持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深度合作,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地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二是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要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推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实现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在创新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要围绕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链,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大力培养造就大批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三是完善供需对接机制。要以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出发点,引导校企地共同构建供需双方双向调节机制,把优秀人才放在真实一线场景、解决企业问题中实战锻炼,快速提升大学生适应未来战略急需岗位的工作能力水平,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要破除“唯分数论”,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全方位的学业评价改革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战略急需领域输送更多栋梁之材;要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更加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的评价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研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有效激发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二是完善急需学科专业建设标准。要强化人才培养重要地位,建立科学、全面、精准的急需学科专业评价体系,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就业反馈等方面对急需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加强常态监测,推动急需学科专业持续优化发展。三是改善国家战略急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应用往往具有滞后性,要通过减轻短周期考核压力,吸引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具有前瞻性但周期性较长的基础研究,并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更加突出原创性和科学价值的评价导向,积极营造有利于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组织实施国家急需学科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加强与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人才交流与共享机制,通过联合培养、学术访问等方式,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来国内短期交流或长期工作,加强外国专家服务保障,为我国急需学科专业的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国家急需学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坚持以长训短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国际交流互访等多种方式,助力急需学科专业教师加快更新知识储备,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对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的培养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三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带头人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要以政策支持鼓励学科带头人发挥传、帮、带作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学术潜力的学科后备人才,带领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科研产出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 报头

  • AI虚拟人社交兴起与大学生社交模式变革探析

  • 深化全民阅读:图书馆的使命与创新

  •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 加快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

  • 以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 高校人才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探究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