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据报道,电影《731》尚未上映便创下猫眼平台451万想看人数的纪录,99.7%的排片率更刷新国内影史数据。片方明确标注“未满18周岁谨慎选择观看”,其呈现的历史残酷性被认为超过1988年的《黑太阳731》,引发关于历史题材电影如何平衡真实性与教育性的广泛讨论。
这部耗时多年打磨、参考百万字文献与幸存者口述,还融入角色叙事的作品,不只是对侵华日军反人类罪行的影像还原,更成为叩问历史记忆如何通过电影传递的重要样本——在苦难呈现与情感冲击、史实严谨与艺术表达之间,它试图找到让不同代际都能读懂历史重量的路径。
影片最关键的突破,是用角色命运串联历史细节,让731罪行从抽象历史事件变成可感知的人性悲剧。不同于《黑太阳731》侧重直白展现暴行,《731》通过档案管理员、被俘劳工等角色,将历史细节嵌入人物故事:档案员冒险抄写受害者编号时颤抖的笔尖,劳工在实验间隙偷偷传递的求救纸条,这些带着情感温度的情节,更能让观众共情。即便涉及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场景,影片也未陷入苦难奇观化,而是用实验器械的特写、受害者的眼神特写替代全景暴力画面。当银幕上红色编号吊牌随着角色的牺牲散落,每个数字都不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与观众产生情感联结的生命符号,这种“以人带史”的叙事,恰恰破解了历史题材电影重史实轻情感的常见困境。
未成年人慎看的标注,表面是观影建议,深层是历史题材电影面对代际教育差异的必然思考。有人质疑删减会弱化历史重量,也有人担忧残酷画面会伤害未成年人。但在上海,部分中学组织初中生观看20分钟剪辑版,教师结合角色故事讲解为什么要记住这些细节;山东乡镇学校则让老兵结合电影片段,讲述家乡抗战时的相似经历,让银幕历史与本土记忆产生关联。这些实践证明,根据年龄适配解读方式,就能为不同群体提供进入历史的不同入口,而非只有一种观看方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用艺术真实强化历史真实,成为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载体。当人们只知道731是罪行,却不了解具体的实施过程、受害者遭遇与反抗细节,记忆就容易被模糊甚至篡改。《731》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艺术创作与史实考据深度融合:剧组不仅1:1复刻实验建筑与器械,还通过角色的经历还原731部队与日本高校的合作网络、战后罪行掩盖的关键节点,让观众看清科学伦理如何被战争异化,让历史真实通过艺术真实更易被记住、传播。这种创作态度,让电影超越了娱乐产品的属性,成为传递历史真相的有力工具。
当影院灯光亮起,观众记住的不该只是角色的牺牲、情节的悲壮,更该是那些红色编号背后的生命,那些用勇气守护的真相,以及永远不让悲剧重演的承诺。这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贡献:用艺术的力量,让历史记忆扎根在更多人心里,成为守护和平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