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1日,普洱全区各族代表与党政军领导在普洱红场会盟立誓、刻石为记,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
2024年9月25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和各族干部群众聚集在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的誓词碑前接收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载歌载舞、热血沸腾。
2025年1月1日,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74周年之际,普洱民族团结园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国旗迎接仪式,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当天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从此被永久珍藏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
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周年之际,民族团结园里这块见证了70多年来普洱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的历程的历史丰碑,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
自从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民族团结园的讲解员李雨韩讲解路线的第一站,成为了入园正对面新设立的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的内容展板。“每次读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都激励着我更加积极地传承民族团结精神。”李雨韩说,自己不断完善讲解内容和方式,只为让更多人了解誓词碑的故事。
过去,来到民族团结园瞻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多是周边群众或相关领域的团体,如今,有越来越多了解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人前来,李雨韩每天至少要进行两场讲解,接待的游客来自天南海北,既有自发前来的游客,也有各个行业领域专门来此考察学习的团队,更不乏全国其他民族地区的群众。民族团结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底色越发鲜艳,书写了普洱各民族团结故事的誓词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连接全国各族群众的桥梁。
随着民族团结誓词碑影响力的提升,充分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的时代价值成为民族团结园的重要课题。在民族团结誓词碑身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的改造提升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座纪念馆将成为连接民族团结誓词碑过去、现在、未来的展馆。
作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的杨麟,深知民族团结园应该肩负起研究与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的重任。他带领团队开启了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的文化资源、收集梳理核实历史故事的工作。“目前对民族团结誓词碑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一些说法在考证上还不足。我们博物馆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尽可能从历史档案资料、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口述、留存的文物等多方途径进行研究与查证,希望能形成更完整全面的研究成果。”杨麟说,这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漫长征程。目前,除了围绕回信精神重新梳理建碑历史、整理相关资料外,还新征集到628件文物。在充实展陈内容的基础上,纪念馆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展陈形式。过去以文字、图片和实物文物展陈为主,改造提升后,将新增更多视频内容、盟誓代表后代口述实录,未来还计划建设线上博物馆,更好地传播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精神。“我们希望大家来到民族团结园、走进纪念馆,能通过我们的展览了解为什么民族团结誓词碑会在普洱建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寒来暑往,这座历经风雨的石碑静静矗立,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永恒誓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好、贯彻好,传承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传统,各族人民正在普洱大地上团结奋斗、逐梦前行。
本报记者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