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晓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沉淀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为新时代思政育人提供了鲜活素材和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从延安时期的木板刻画、红色音乐,到新时代的红色主题影视剧、革命题材舞剧等,这些作品融合了历史现实、艺术表达和价值引领,以丰富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奋斗足迹。新时代新征程下,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激活红色艺术资源的育人潜能,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价值追求。
内容开发:构建分层分类的资源体系。红色艺术资源具有精神传承价值、审美教育价值,深入挖掘红色艺术资源,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资源体系,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一方面,按学段分层。小学阶段,注重开发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红色艺术资源,通过制作红色经典绘本、编写简单红色童谣、组织观看红色动画片等,以简单有趣的方式向小学生传递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中学阶段,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红色艺术资源,通过鼓励学生阅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组织读书分享会、开展红色主题摄影绘画等多种形式,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学阶段,以红色艺术资源为主题开展学术研究,加强理论深度,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和研讨,鼓励大学生开展红色艺术资源调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按照资源类型分类,将红色艺术资源分为红色文化类,包括红色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红色音乐类,包括红色歌曲、革命音乐作品等;红色美术类,包括红色主题相关的绘画、雕塑、书法、摄影作品等。通过对各类红色艺术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整合优化,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使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红色艺术资源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形式创新: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红色艺术资源以艺术为桥梁,连接着历史和当下,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不仅可突破时空限制,还原红色历史场景,还可激活感官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共鸣,进而鼓励学生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打造红色艺术资源的沉浸式育人场景,一方面,要发挥数字技术作用,突破时空局限,构建数字化沉浸式体验空间。另一方面,要推动红色艺术资源融入校园,打造生活化沉浸育人场景。将红色艺术资源融入空间设计,在图书馆设立“红色艺术角”,陈列红色书籍;在操场周边设置“红色音乐跑道”,通过踩踏特定地砖播放红色歌曲。还可将红色艺术资源融入活动设计,举办“红色戏剧节”,组织学生编排红色电影片段;开展红色主题快闪,在食堂进行红色歌曲大合唱;组织红色艺术研学,现场演唱红色歌谣,在实践中体会革命精神。同时,在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过程,需避免陷入“技术至上”“形式大于内容”等误区,坚持历史真实性,平衡艺术性和教育性,注重体验后的反思引导,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思考。
机制构建:建立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以红色艺术资源赋能思政育人实践,需建立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使高校突破单一主体的资源局限,整合多方的专业力量,激活红色艺术资源的育人效能。具体而言,其一,高校可与红色文化场馆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建立实践基地,将场馆历史实物和场景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高校可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合作,共同开设“红色艺术中的初心使命”课程,邀请讲解员解析《新青年》杂志封面设计的时代寓意。其二,高校可与专业艺术团联动,推出“红色剧目进校园”计划,共同开设工作坊。例如,联动地方曲艺团推出红色曲艺剧《焦裕禄》,以河南坠子、山东快书等地方曲艺形式为载体,在非遗艺术传承中传递红色正能量。其三,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多方共同商议,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责任与分工。高校负责制定育人目标和教学计划,红色文化场馆负责提供资源支持和场景服务,专业艺术团队主动承担创作指导和表演任务,加强沟通交流、协商解决问题,提升红色艺术资源育人的综合效应,实现资源整合的叠加效应,让红色艺术资源真正“活起来”,让革命文物“会说话”,让红色歌曲“能共情”,让历史场景“可触摸”。
综上所述,以红色艺术资源赋能思政育人实践,需要突破时空限制,让青年在分层分类资源体系中找准认知坐标,在沉浸式体验场景中触摸历史温度,在多元协同共同体中参与精神接力,为思政育人提供“源头活水”、搭建“沟通桥梁”、筑牢“长效堤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红色艺术资源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需要坚持守正创新,深挖教学内容,让红色艺术的光芒照亮青年的成长成才之路,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焕发璀璨光芒。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