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思政讲堂

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 夯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陈霄 魏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从而引领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质。面对这一时代命题,高校必须主动担当,推动思政教育从“显性灌输”向“隐性浸润”转变,从“单兵作战”向“协同育人”跃升。笔者立足新时代背景,旨在聚焦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义,探索其有效实践路径,以期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深化

一是从“知识叠加”到“价值共生”的育人逻辑深化。传统课程思政以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简单叠加为主,而深化创新后的课程思政强调专业教学和价值引导共生共存,追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二是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教育范式深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教师课堂“单项传授”“灌输知识”的模式,转向更具沉浸感、更有参与性的互动育人,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隐性浸润”。三是从“单一课程”到“全域协同”的育人体系深化。新时代课程思政突破了传统壁垒,致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并延伸至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使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价值引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共情传播能力,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其一,需强化理念引领,筑牢教师思想根基。高校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积极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其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设计分层分类的培养方案。对新入职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入门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模拟等方法,让教师掌握基础方法;实施“精英培育计划”,支持骨干教师参与跨学科课题,鼓励其积极探索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还可搭建实践交流平台,建立“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结对机制,让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特长。其三,完善保障机制,激发教师内生动力。高校需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指标,设置“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骨架”,教学内容是知识传递的“血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才能使课程思政发挥实际作用,提高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一方面,需构建联动贯通的课程体系。纵向按照“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顺序,逐步深化思政教育,突出重点。其中,基础课侧重塑造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专业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和专业担当,实践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横向打破各个学科壁垒,推动跨专业课程的协同。例如,开设“人工智能伦理课程”,将其有机融入计算机、哲学、社会学等专业,推动学生深入理解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另一方面,需推动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各个专业课程的思政基因,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要创新内容的呈现形式,采用“问题导向”的设计,以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与革新教学手段。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专业典型性、价值启发性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核。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法,在探讨同一命题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问题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场景,让抽象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准则,实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要革新教学手段。开发思政慕课或微课,通过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利用碎片化传播实现实时育人,形成“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抽象的思政主题“可触摸可感受”。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内塑教师能力、重构课程体系、精耕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让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展望未来,需要持续深化内涵,积极探索实践路径,让课程思政成为锻造时代新人的“大熔炉”,以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分别系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医学院)

  • 报头

  • 充分挖掘明清家谱文化的当代价值

  • 以新时代好青年标准培育基层健康“铁军”

  • 努力激活红色艺术资源的育人作用

  • 努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 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 夯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