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罗婺彝绣街,金牌绣娘朱绍芬正在一块绣布上飞针走线。目前,全县像朱绍芬一样从事刺绣行业的专兼职绣娘共有1万余人,其中,专职绣娘人均月收入3000多元,兼职绣娘人均月收入1500多元;全县年生产手工刺绣品及工艺品30余万件,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
“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禄劝彝绣成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离不开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的保驾护航。
此前,禄劝县纪委监委在开展监督检查时了解到,禄劝彝绣产业存在产业化程度低、工坊散小弱、产品种类单一、品牌不响、宣传营销乏力等问题。县纪委监委深思细研,发挥“室组地”联动作用,督促县发改局、县文旅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调研和评估论证等工作,制定全县刺绣、蜡染等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文旅产业资源,以“公司+协会+农户”市场化模式培育彝绣特色产业,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产业集群。在各级部门的资金加持和企业的精心培育下,禄劝彝绣发展焕新,成为当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绣得好还需销路好。在好政策的托举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禄劝县文旅局和县委宣传部抓住加快建设“五旅”融合示范区和打造昆明北部县区自然野趣旅游线路契机,把罗婺彝绣街纳入民族文化体验线路和“清风之旅”廉洁文化旅游线路,为街区引流,扩大刺绣产品销路。同时,通过“禄劝村播小院”直播带货平台为禄劝彝绣打开云端销路,将藏在深闺的民族文化产品鲜活地带到全国网友面前;组织文旅推介进高校、进机关、进地区活动,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博会、文博会活动,选送特色民族服饰参加春城赛装节,组织绣娘绣品赴国外参展,助力彝绣作品走出禄劝、走向世界。
“美好生活,需要一针一线勾勒出来。”禄劝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下足功夫做实做细监督工作,助力禄劝彝绣焕发时代光彩,书写好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双赢故事。
本报通讯员 段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