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观点视点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今日视点

理论宣讲怎样破题出圈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新征程上,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实际加强探索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话题

2025年6月以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在云岭大地持续开展,掀起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深受各方好评,达到了让受众听得进、传得开、还想听的效果。这背后有何密码?

求新求变

把鲜活的理论讲鲜活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对云南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为云南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云南考察、4次回信、2次致贺信,给予全省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和奋斗指引,引领云南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亲切的关怀、殷殷的嘱托,让各族干部群众振奋不已。但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递给更广泛的云南群众,让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响彻云岭的山山水水,让各族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满怀信心地奋斗,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问题。

说机遇,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考察,与2015年、2020年的两次考察在工作要求上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比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高水平对外开放等。2015年以来,云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这些巨大的变化发生在云岭大地的各个地方,真切地发生在各族群众身边,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为宣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打下了良好基础。

说挑战,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考察对云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新的提法和指示,必须与各行各业、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讲活讲透、入脑入心。比如近年来云南工业“新三样”发展迅速,高原特色农业蒸蒸日上,旅居产业方兴未艾……结合这些实践来组织宣讲,才能更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

另一重挑战来自理论宣讲的传统模式和大众的固有认知。“你在台上讲,我在下面听”的宣讲方式很多时候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群众听不懂、听不进、不爱听的情形并不少见。理论知识无法有效抵达受众,受众听了记不住,听了没触动,更不用说入脑入心、指导工作。“从以往的经验看,最关键的是要解决‘抬头率’不高的问题。”云南省委讲师团相关人员说。

为让理论宣讲活起来,提升受众的“抬头率”,省委讲师团主动走出去学习、沉下去调研,在学经验和听建议中探索理论宣讲的新方法新路径。近年来,省委讲师团陆续到浙江等地学习调研好经验好做法,并在今年先后前往省内30多个基层单位向一线干部、宣讲员寻策问道,就品牌打造、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征集意见建议60余条,为宣讲创新打牢基础。

通过对这些第一手材料的掌握、吸收、转化,结合云南实际,省委讲师团从今年6月开始,牵头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开展宣讲22场,制作宣讲视频36个,推出图文宣讲作品24个;通过四级联动、策划指导等方式,示范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开展宣讲1.8万余场次,推出宣讲视频558个、AI宣讲产品24期、图文宣讲稿件80余组,在线上线下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令人耳目一新。

见行见效

理论宣讲可以这样讲

走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南糯山村,青山叠翠、茶香缭绕。一场以“‘旅居西双版纳’的诗意与远方”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将现场听众带入一段沉浸式的理论之旅。

宣讲现场,理论专家、党员干部、旅居者围坐一起,讲理论、谈实践、说体会,观众笑声阵阵、频频互动。南糯山村村民二梅感慨道,“宣讲讲的都是村里的事、身边的人,讲的是我们村怎么往前走。这样的宣讲,我们听得懂,也愿意听。”这样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场景,正是云南省积极探索“场景化、互动化、专业化、立体化”理论宣讲新模式的生动缩影。

如何让理论宣讲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真正激发群众兴趣?“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开展以来,创新采用你问我答、交互式宣讲等形式,让理论宣讲在互动交流中直抵人心。宣讲者从不同维度解析同一主题,再借助身边的生动案例把理论讲透讲活,宣讲现场不仅成为政策传达的讲台,更升华为思想碰撞、凝聚共识的平台。对此,宣讲员、云南锡铟实验室的邢鹏举博士深有体会,“宣讲不再是你讲我听,而是双向交流。我们在传递理论的同时,也从现场互动和群众的真实反馈中收获启发。”

在场景化构建上,宣讲活动将场地从“大礼堂”转移到发展一线。从土豆米生产车间、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到边境村寨、社区广场,群众在熟悉的生产生活场景中感受发展脉动、理解政策内涵。此外,通过统筹省市县三级媒体资源,运用专题专栏、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动理论传播从“线下”走向“线上”,让新思想新理论的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立体化覆盖、分众化触达。

内容求实,理论更入脑入心。“面向基层的宣讲,要找准切入点、抓住关注点,把发人深省的大道理融入鲜活的小故事。”为确保宣讲内容既具权威性,又能通俗易懂,每场宣讲会都经过精心筹备。“每一期我们都会开展备课会,在头脑风暴中挖掘鲜活细节,碰撞思想火花,引导宣讲员转变思想观念,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鲜活的故事传播思想,用通俗的语言讲清道理。”省委讲师团相关人员说。

在场景化与专业化、互动化、立体化的深度融合中,理论精髓逐渐植入心田。“我们各民族同胞携手奋进,一起把我们的家园打造得如此美丽,真的让我非常的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维护民族团结,珍视民族团结的决心。”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五棵树村举行的主题宣讲活动中,现场观众这样朴素的感悟,正是理论宣讲落地生根、入脑入心的最好印证。

扬长补短

努力打造云岭宣讲品牌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沉淀了不少好经验和好做法。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整合资源协同协作,汇聚起做好理论宣讲的更强动力;互动式、沉浸式、组合式的宣讲模式,提升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实现立体多元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宣讲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宣讲活动的深入推进,一些短板与问题也逐渐显现。据省委讲师团相关人员介绍,一是现场受众有限。为了提升交流对话的质量,每场宣讲活动人数控制在60人左右,受众覆盖面不足。二是内容呈现难以保证质量。不少宣讲员习惯于过去单向灌输的方式,对讲什么、怎么讲认识不深,存在宣讲理论书本化、角度单一化、语言学术化现象。三是在网络传播上,新媒体意识、融媒体意识不足,投放平台有限,没有把市场化、社交化媒体运用起来,弱化了宣推质效。

下一步,省委讲师团将不断巩固拓展该系列宣讲活动的有效做法,着力补齐短板、放大优势,让云岭理论宣讲之声抵达更多群众,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传播,争取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省委讲师团继续牵头整合省委党校、省社会科学院、省内高校等优质师资力量,加强对州市、县区、乡镇理论宣讲的指导,激活各地策划主题、方式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广泛地汇聚起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宣讲合力。

加强理论宣讲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一场高质量的理论宣讲,核心在内容,关键在宣讲员。通过该系列宣讲活动,省委讲师团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培训一支会讲、能讲的宣讲员队伍刻不容缓。将分门别类建立宣讲专家库,把理论学习、宣讲策略、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纳入“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专家指导环节,有效提升宣讲员素养;在宣讲实践中加强引导,帮助宣讲员更快转型,用受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理论一经与实践结合,就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这一过程中,理论宣讲作为载体、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拥有良好发展氛围、文化氛围的云南也可以把理论宣讲做得有声有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 余国鹏 王世涵

  • 报头

  • 理论宣讲怎样破题出圈

  • 过节不能“失节”

  • ​扎根实践 贴近群众

  • 教育培训要精准

  • “零近视”里有教育真谛

  • 民宿信用公示值得推广

  • 微看点

  • “鸡排哥”何以成为城市名片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