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理论宣讲如何打破“照本宣科”的窠臼,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云南近期开展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以一场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实践作出了回答。
“群众并非不需要理论,而是抗拒脱离实际的空泛说教。”省委讲师团相关人员说出了群众对理论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当前理论宣讲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群众需不需要,而是供给和需求产生了错位。若宣讲者只会用文件语言解读民生政策,用学术概念阐述发展路径,宣讲内容远离群众的急难愁盼,理论就无法有效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云南的系列宣讲活动之所以收获热烈反响,正是因为扎根于群众的生活场景,将宣讲化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宣讲者与听众的双向奔赴。在保山百花岭村,村民侯体国讲述了自己从“砍树人”到“护鸟人”的蜕变,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可知可感的亲身经历;在曲靖土瓜冲村,村民与旅居客商共话“空心村”变“样板间”的振兴实践,让乡村振兴从政策术语变为鲜活故事。这种以群众视角切入、用群众语言表达的宣讲,使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等宏大叙事落地为具体场景,从而打破了传统宣讲的距离感,引发群众共鸣。
深刻的理论往往孕育于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反过来也能够转化为指引实践、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在“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的大舞台上,既有社科专家解读理论高度,实践者用数据和实践勾勒发展脉络;也有亲历者讲述自身感悟,把理论还原到现实场景中。这种“专家+群众”“理论+案例”的组合,既保证了思想深度,又增添了生活温度。当宣讲员立足自身专业领域,回应着群众“我们的产业怎么发展”“我们的乡村如何建设”等具体关切时,宣讲内容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理论指引与基层探索相互印证,思想的种子便悄然种下,求知的渴望便逐渐增长,最终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2020年1月19日,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他强调,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宣讲不是简单的政策解读,而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我们要向艾思奇学习,扎根实践、贴近群众,探索实践新时代理论宣讲大众化、通俗化的呈现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