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以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梁媛 高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实践举措,也是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红色精神浸润青年心灵,不仅能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更能培养出有信仰、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人才根基。

育人先强基,筑牢红色文化入高校的思想根基。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入校党委理论学习计划。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时代价值。例如,在研讨井冈山精神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讨如何传承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为当下的社会实践提供思想指引。同时,将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纳入院系考核与教师职称评审体系,激发全员育人的积极性,让红色基因深植高校育人沃土。

育人重践行,凝聚红色文化入高校的协同力量。高校需强化校内的跨部门协作,建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工部、团委、科研处等多部门参与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红色文化+创新创业”大赛、“红色基因传承”主题志愿服务等项目,整合教学、实践、科研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真正让红色文化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此外,应将参与红色实践、创作红色作品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活各方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与红色文旅企业、数字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红色文化创新实践平台,借助企业的技术与市场优势,开发红色主题文创产品、红色数字藏品,鼓励学生参与创作与运营,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育人于无形,营造红色文化入高校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交互式红色文化景观,优化校园环境建设。例如,在校园主干道设置“AR红色地标”,学生扫码即可观看虚拟还原的革命场景;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场所布置“红色文化盲盒墙”,随机抽取即可获取红色故事音频、历史文物数字复制品,以趣味互动激发探索欲。通过举办“红色剧本杀”“红色音乐快闪”“红色诗词飞花令”等潮流活动,摒弃生硬说教,以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可构建“短视频+社交平台”的矩阵生态,鼓励师生用手机镜头记录身边的红色文化。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报头

  • 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践行教育家精神

  • 善用“大思政课”深化“四维融通”实践教学

  • 推行多模态教学法 赋能高校声乐教学创新

  • 以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 激活“滇缅公路历史记忆”的时代价值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