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杏坛新韵

激活“滇缅公路历史记忆”的时代价值

魏禛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滇缅公路作为抗战时期的“生命线”和战略通道,正是这一精神的光辉见证。深入挖掘并运用好这一宝贵历史资源,将其系统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至关重要。因此,面对沿线与非沿线高校的不同实际,探索差异化的实践教学路径,激活“滇缅公路历史记忆”的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有效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滇缅公路历史记忆”溯源:从历史实践到精神内核的递进

精神联结:滇缅公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伟大抗战精神存在内在契合性。滇缅公路是抗战危局下的“生命线”,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象化体现。具体而言:一是爱国情怀的集中彰显。从各族民众“为国筑路”到华侨机工“蹈海赴国难”,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二是民族气节的深刻体现。面对敌机轰炸与恶劣环境,筑路护路人员宁死不退、坚守使命,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是英雄气概的生动写照。建设者们在绝壁激流中无畏开路,运输队伍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四是奋斗精神的实践典范。在无机械、缺物资的条件下,各方力量万众一心、共克艰险,凝结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伟大抗战精神在西南边疆的真实注脚。

价值锚点:“滇缅公路历史记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滇缅公路的历史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一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关联。面对封锁危机,云南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为“保家卫国”目标奋斗。二是“荣辱与共”的情感认同。筑路过程中,不同群体皆以“国家存亡高于一切”为信念,在生死考验中深化身份认同。三是“生死与共”的精神根基。数千名民工及华侨机工为国牺牲,用生命诠释了“为中华民族存续而战”的信念,成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历史镜鉴。四是“奋斗与共”的时代传承。滇缅公路的修建不仅是战时应急之举,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面前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通过讲述筑路过程中各族民众的感人事迹,可积极引导学生在新时代续写“命运与共”的壮丽篇章。

融入高校教育的实践路径:构建差异化的教育教学体系

协同联动:构建差异化的传播主体。一是沿途学校可深耕在地资源。挖掘各民族参与公路建设的微观历史,组织修路者或其后代走进校园担任讲解员,参与现场实践教学。二是非沿途学校可创新跨域合作。与各级档案馆、博物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借助数字化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利用线上平台邀请专家开展“云端讲座”,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活化创新:设计针对性的传播内容。一是沿途学校要注重挖掘丰富在地案例。讲述本地多民族协同作战史实,创作以滇缅公路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二是非沿途学校要注重打造“跨域共情”内容。以“技术和创意”为驱动,开发“云端滇缅”VR课程和线上主题活动,增强教育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立体融合:搭建分众化的传播媒介。一是沿途学校可织密“在地化”传播网络。在校园内打造“滇缅公路记忆走廊”,营造历史文化氛围。利用毗邻优势,将松山战役遗址等抗战遗迹设为“行走的课堂”,组织学生实地研学。二是非沿途学校可构建“跨域式”传播体系。打造线上学习平台,嵌入沿途学校拍摄的直播研学链接、精品课程等资源,填补地域阻隔造成的体验空白。

精准互动:提升差异化的传播实效。一是沿途学校可深化“在地共情”机制。设计针对性互动项目,挖掘鲜活历史故事,增进学生对本地各民族的情感认同和文化理解。二是非沿途学校可实施“分层互动”策略。组织开展以滇缅公路为主题的专题学习、知识竞赛和“跨校联合课题”研究,引导不同地域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动能。

[作者单位:中共保山市委党校;本文系2025年度云南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滇缅公路记忆’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5SBSJ17QN)的阶段性成果]

  • 报头

  • 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践行教育家精神

  • 善用“大思政课”深化“四维融通”实践教学

  • 推行多模态教学法 赋能高校声乐教学创新

  • 以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 激活“滇缅公路历史记忆”的时代价值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