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兰
一日参加活动,遇到肖老师,闲聊了几句。肖老师有个阳台,种满了各种花草,让我极羡慕。说起养花,我说我养不活花草,就连多肉也养得过于潦草。肖老师说那你养天竺葵吧,不挑地。当下脑子一懵:天竺葵这名字很熟悉啊,但是对不上号,到底是哪种花?肖老师看我一脸困惑,就给我形容花的模样色彩,但我还是没弄明白。最后,肖老师拿出手机,翻出天竺葵的图片。我一看,这不就是小时候常见的月月红嘛。
天竺葵这个名字听上去很高雅,仿佛来自异域,但是在云南的乡村,大家习惯称它为“月月红”。天竺葵在云南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农家的院子里,墙根下,破坛烂碗里总能看到它倔强生长的身影。“月月红”这个名字道出了它花期绵长的特性,但令人不解的是,这种花开得热烈、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却常常遭到人们的嫌弃。原因无他,只因它散发着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被简单地定义为“臭味”,小时候摘花玩都会嫌弃这味道而不要它。这也使得天竺葵从来都登不得厅堂,只能在墙角瓦砾中生长。还有被人嫌弃的原因,就是物以稀为贵,而这天竺葵月月日日都在开花,再好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天竺葵并不是本土植物,而是大有来头。
天竺葵原产于非洲南部好望角一带,那里被称为“世界植物王国”,孕育了超过9000种特有植物。在17世纪,荷兰殖民者将天竺葵带到了欧洲。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很快适应了欧洲的气候,在贵族的花园中扎下了根,更开出了帝王天竺葵、天使天竺葵等名贵品种。
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天竺葵开始了它的环球之旅。它先是在欧洲各国传播,随后又漂洋过海来到亚洲。在中国,它找到了理想的生长环境,这种来自异域的植物,就这样在东方扎下了根。尤其是在气候温和的云南,更是如鱼得水,怒放在这片土地上。
天竺葵的传播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交流史。它见证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世界图景,记录了植物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承载着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也见证着不同文明的交融。
关于人们对天竺葵气味的偏见,源于对植物化学的误解。天竺葵含有特殊的芳香物质,这些物质构成了它独特的气味特征。这种气味并非简单的“臭味”,而是一种复杂的芳香化合物组合。从科学角度来看,天竺葵的气味具有多重价值。它含有的香茅醇、香叶醇等成分,具有抗菌、驱虫的功效。在传统医学中,这种气味被用来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现代研究还发现,天竺葵的芳香物质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在芳香疗法中,天竺葵精油是备受推崇的天然香料。它能够平衡皮肤油脂分泌,改善肤质。这些功效,都源于它独特的气味成分,这才是被误解的芬芳啊。
天竺葵的遭遇,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我们习惯用简单的标准来评判自然界的万物,将复杂的气味简单地归类为“香”或“臭”。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也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自然之美。在植物文化史上,类似的误解屡见不鲜。比如,榴莲被称为“水果之王”,却因气味而备受争议;香菜是重要的调味品,却因特殊气味而有人避之不及。折耳根是云贵川人民的美食,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它。
昆明的街头开满了天竺葵。一日无意中路过北京路和五一路,被眼前的场景惊艳到了,实在是没忍住,找个地方,停车驻足,赏这种以前种在农家小院的破坛烂碗里的叫月月红的花。小时候没见过天竺葵有这么多颜色,如今粉、黄、紫、红,色彩缤纷,眼睛都看不过来,庆幸这姹紫嫣红、品相极佳的花,漂洋过海来到云南扎根。
重新认识天竺葵,需要以更包容的态度去感受自然。它的气味不是缺陷,而是进化的馈赠;它的存在不是负担,而是生态的礼物。在云南的乡村和城市,天竺葵依然在顽强地生长,这株来自非洲的植物,还在用它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特有的芳香生命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