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新时代家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出版,进一步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彰显了其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中的深远意义,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唯有每个家庭都切实肩负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任,培育其“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为国家谋发展”的崇高情怀,方能培养出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新时代青年。
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厚植社会责任培育土壤。家庭肩负着培育新时代青年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的重要使命。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塑造青年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行、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倡导励志勉学、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子女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弘扬精忠报国、奉公勤政、清正廉洁的爱国之情,培养子女家国情怀;践行宽严相济、尊老爱幼、勤劳俭朴的齐家之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秉持诚实守信、近善远佞、邻里团结的处世之方,培养子女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打造有温暖、有幸福、有快乐、有责任的家庭氛围,为新时代青年提供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二是组织实践活动,增进情感体验。家庭可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家庭劳动等方式,让子女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如定期组织家庭成员参加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子女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明确家教建设内容,聚焦社会责任培育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教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深远影响。良好的家教能够促进青年锤炼品德修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推动其健康成长,成为国之栋梁。一是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品德与责任教育。家长要明确家教建设内容,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在抓好子女智育的同时,还需注重抓好子女的品德教育和责任教育。其中,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长要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责任教育则涵盖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和公民责任等多个层面。家长应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引导孩子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党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孩子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在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引导孩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责任意识,磨砺坚定意志,敢于担当作为,主动投身乡村发展;当子女在服务乡村振兴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勇于迎难而上,为乡村群众多解难事、多办好事、实事,修好“大德”,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二是创新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除了传统家庭常用教育方法外,还需结合新时代青年独立个体的特点,运用循序渐进法、启发诱导法和内省自觉法等方法,寻找到适合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有效科学方法。如对于古代“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思想,家庭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可采用启发诱导法,启发其深入思考,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引导子女树立平等、自由、民主、博爱等思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拓宽优良家风传播途径,扩大社会责任培育影响。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家庭不仅要充分挖掘优良家风资源蕴含的精髓内涵,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好“线下+线上”阵地广泛传播优良家风,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线下传播途径的拓展。线下需继续落实好设立优良家风家训陈列展览、开展涵养优良家风家训系列主题活动、参加家庭家教家风培训班、制作优良家风家训等工作。此外,还可将优良家风以文字、图片、雕刻等形式,科学融入家庭日常的房门、窗户、墙面、家具、物件等,让优良家风随处可见、深入人心。如在村庄的公共场所设置家风文化长廊,展示本村优秀家庭的家风故事和家训,让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熏陶。二是线上传播途径的创新。线上需着力推动优良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一封封感人肺腑的红色家书、一个个家风背后的美德故事、一条条朴实淳厚的民风家训等家风资源,通过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知乎、快手等平台,运用新时代新兴技术手段,将优秀家风广泛传播,让大学生在接受道德和精神洗礼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担负的责任担当,潜移默化地为建设优良家风凝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如制作家风主题的短视频、动画等,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优良家风,吸引更多青年关注家风故事,传扬优良家风。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生资助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2ZJY2626);202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4JGA311);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25B2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