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实践与探索

深化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张林琳 张磊

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用型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应用型高校在此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然而,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专业特色不够鲜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为应对这些现实问题,应用型高校亟须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育人机制。

创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育人模式。持续优化创新育人模式是提升软件工程专业育人质量的关键。应用型高校要不断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与行业、企业主动对接,搭建协同合作平台,如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等,通过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入对接,构建扁平化的校企技术衔接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树立“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鼓励软件工程专业与信创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信创培养方向,并根据信创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国产软件开发能力的学生,为强国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根基。积极推动“产学研教”一体化,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作实际、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软件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的详细规定。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应坚持培养符合社会产业发展需要的育人价值导向,强化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紧密对接软件开发等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与企业共建课程和共享项目,搭建课程体系。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结合新技术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也要注重能力培养与就业导向的有机统一。要鼓励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设立面向如软件开发等就业岗位的核心教学方向,以符合岗位实际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专业课程内容要遵循先进性原则,注重吸纳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等内容;要坚持育人有效性原则,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案例和场景中,提升学生的沉浸感。

打造具备高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服务于强国建设战略。而部分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来自研究型高校,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应用型高校可通过吸纳企业工程师作为专兼职教师,并与教师骨干一起组建课程团队、科研项目团队等,通过教师团队的定期教研,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定期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产业项目实践;邀请相关企业专家进校讲学,拓展教师的工程实践视野,提升专业实践知识结构;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培训,使教师能够紧跟前沿技术动态并更新知识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来自企业工程实际的科研项目,并将科研项目成果作为教学案例或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与通信学院以“产学研教”融合为导向,持续提升教师工程能力,通过企业培养、企业专家授课和线上研修,目前90%以上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形成了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优的队伍,为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导向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文系2024年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五育并举’格局下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作用逻辑和协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GX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报头

  • 元宇宙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 经典阅读赋能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价值探析

  •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培育青年社会责任感

  • 深化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 加强政府与民营经济的信任建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