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涵
闲置的农房、废弃的校舍……这些曾被视为“无用”的资源,如今正成为云南许多地方撬动旅居经济的重要支点,更是推动乡村价值重塑、激活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过去,不少地区陷入这样的困境:一方面大量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又苦于缺乏产业支撑而发展滞后。而将闲置资产与旅居需求相结合,恰恰找到了破解这一矛盾的突破口。当城市居民对诗意栖居的渴望与乡村闲置资源的潜力相遇,便催生了民宿经济、创意工坊、康养基地等新业态。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再利用,更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当城市消费力、现代经营理念与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进行有机嫁接,实现“闲产”变“活钱”、“资源”变“资本”的质变,城市与乡村也从单向的资源汲取转向双向的要素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真正成功的盘活,不能只是简单的租赁改造,而是系统化的价值再造。既要根据建筑本身的特色进行改造,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竞争,更要尊重地域特色、深耕当地文化内涵,将风土人情、农耕体验、非遗技艺等独特元素融入旅居产品,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特色品牌。喜洲的白族民居保留了“三坊一照壁”的格局,让旅客住进历史里;澜沧江畔的闲置农房被改造成非遗工坊,让游客在体验制陶、织锦中理解傣族文化。这种立足本土的改造思路,让旅居从“住哪里”升华为“体验什么”,形成了云南旅居经济独特的竞争力。
同时,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餐饮、交通、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让游客不仅愿意来,更能住得下、玩得好。正如曲靖深耕养老旅居,将闲置校舍改造为康养中心,通过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和专业运营大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展现了差异化发展的智慧。
盘活闲置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需要持续创新和精细运营的长期工程。既要保障原产权人收益,维护投资者积极性,也要让当地社区通过就业增收、环境改善共享发展红利。只有当各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模式才能行稳致远,旅居经济才能真正成为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