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这座矗立在中轴线中心的宫殿群,跨越7个世纪的宫墙,不仅见证着王朝兴替,更记录着一群人用百年光阴书写的守护史诗——守护的不仅是红墙黄瓦与文物珍宝,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脉。
百年前,当紫禁城的大门第一次向民众敞开,北京城万人空巷。但初生的博物院步履维艰,百废待兴的故宫里,第一批守护者裹着寒风点查文物,用最原始的方式为百万件国宝登记造册。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国宝公有”的接力会延续百年,成为故宫人最朴素的精神底色。
真正的守护,总在危难中更显分量。1933年,日军逼近华北,近两万箱文物踏上南迁路。长江边的悬崖、西南的山坳、蜀道的栈桥,守护者们背着“人在文物在”的信念,让石鼓在轰炸中毫发无损,让《清明上河图》穿越战火。这条迁徙路,不仅是文物的转移,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火种的死守。
今日的守护,早已超越保存的范畴,走向活化与传承。文物医院的修复师们,用3D打印补配雕花构件,花8个月修复《五牛图》,在沉心静气中让古画重焕生机;数字文物库开放10万件高清影像,莫奈《睡莲》与清石涛《墨荷图》同展对话;“太和学者”计划让全球学者共探文明;连《故宫日历》都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守护,不再是封存,而是让文明在当代找到新的生长方式。
百年故宫,守护的是宫阙,更是文明的基因。未来,期待这座活的故宫继续书写守护的故事,让每一件文物成为唤醒民族记忆、滋养精神世界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