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辉
小米汽车工厂月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杭州宇树科技的参观活动入场券一度飙升至3000元一张,仍一票难求……曾经“闲人免进”的工厂车间,如今正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超级工厂游”不仅打破了工业与旅游的壁垒,更以互动共创的模式,为文旅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工业+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硬核科技”变得可触可感。在小米汽车工厂,419台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的场景,让“技术粉”们直呼“比看参数更震撼”;中车长客的高铁制造基地里,青少年目睹动车组组装全流程,课本里的工程原理瞬间具象化。工业旅游将抽象的科技知识融入真实场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这种沉浸式课堂的效果,是传统景区难以替代的——当孩子因为亲眼见过机械臂运作而燃起工程师梦想,当游客通过生产线理解中国速度的奥秘,工业旅游便实现了寓教于游的深层价值。
而“制造+旅游”的独特魅力,更体现在体验感与烟火气的融合。在南京卫岗梦工厂,孩子穿上实验服体验挤牛奶;在青岛啤酒博物馆,游客能品尝百年酵母发酵的面包;在云南咖啡庄园,游客亲手完成从采摘到冲煮的全流程。这种可玩可尝的互动设计,让工业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触摸、能参与的文化载体;游客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让旅游体验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沉浸。
从产业发展视角看,工业旅游更是激活资源、拉动经济的新引擎。一方面,它盘活了工厂车间、工业遗产等闲置资源,如安徽淮北老电厂变身“机械巨兽秀场”,佛山旧陶瓷厂蜕变为“美陶湾文创高地”;另一方面,它带动了“旅游+消费”的联动增长,青岛啤酒博物馆靠门票与特色消费创收,螺霸王推出“螺蛳粉+文创”产品拓展收入链。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旅游产值目前不足旅游总收入的5%,远低于全球10%—15%的平均水平,但随着政策持续加码——从《“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鼓励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到北京、山东等地推出主题游线路,未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当然,工业旅游要走得更远,不能止步于“生产线参观+特产销售”的初级模式。正如专家所说,需通过“叙事化、强互动”的设计,建立游客与工业文化的情感联结。比如泉州将数字喷印技术与提线木偶戏结合,淮北用机械巨兽讲述《山海经》故事,这些探索证明,唯有让工业故事融入生活、触动人心,才能让“工厂游”真正升级为“文化游”。
“超级工厂游”的走红不是偶然,它预示着:未来的旅游,将不再是简单的看风景,而是一场懂产业、学知识、享体验的深度旅程。而工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也必将为城市发展、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书写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