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李丹 张凯捷
“收垃圾喽!”上午9点左右,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渔村村委会第七村民小组的街巷里,垃圾收集员施莲珍的吆喝声清脆响亮。她和丈夫李正有推着三轮车,挨家挨户上门,熟练地接过村民递来的垃圾袋,分类归入车中。“我们负责整个村民小组的垃圾收集,早上9点后收一次,下午6点前再收一次。”李正有说,村里实行垃圾上门收集已经两年多,曾经散落在村中的垃圾池不见踪影,村民们已习惯了垃圾车来时集中投放,村内环境比以前更干净了。
这是江川区以农村垃圾中转站为核心,破解乡村垃圾难题的一个缩影。2022年12月开始,江川区先后在各乡镇(街道)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建设项目,升级基础设施,优化服务模式,提速乡村垃圾整治。
在前卫镇,垃圾中转站于2024年底正式投用,成为全镇收运体系的“中枢”。与此同时,“上门收集、中转站集中处置”的模式同步推行,彻底改变了垃圾处理的旧模式。
近日,记者走进前卫镇垃圾中转站,只见一辆辆垃圾清运车依次驶入,经地磅称重后进入垃圾倾倒口,工作人员立即启动水雾喷淋系统,粉尘瞬间被抑制;负压除臭系统同步运转,几乎闻不到刺鼻异味。在压缩设备操作间,记者通过实时监控屏幕看到,垃圾被液压系统压缩成“垃圾块”。
“新建的垃圾中转站能实现垃圾处理的规范化与环保化。像这个渗漏液收集池就具备自动感应功能,能有效防止渗漏液溢流污染。”江川区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双龙介绍,中转站启用前,全镇垃圾靠临时堆放点暂存,或是拉到十几公里外的主城区处理,耗时费力、容易“抛洒滴漏”。如今中转站日均处理生活垃圾60吨,实现了日产日清、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置,转运成本得到了大大降低。
硬件升级带来的不仅是垃圾处理方式的改变,更有村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如今,前卫镇村民主动投放垃圾,不少人还当起了环境监督员,看到零星垃圾随手捡,爱护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垃圾中转站不只是处理点,更是乡村治理的助推器。”江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张俊松坦言,过去乡镇环境治理常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核心是缺长效设施。如今乡镇(街道)以中转站为核心的收运体系,既补上了基础设施短板,又通过规范化服务培养了村民习惯,从根源上破解了乡村垃圾治理难题。
目前,江川区已在3个乡镇推广“上门收集、中转站”模式,5座乡镇垃圾中转站陆续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