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杰 方文
2025年9月1日,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胸襟,饱含天下情怀,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引领全球治理、应对时代挑战指明了正确方向、贡献了中国智慧。至此,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当前,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周边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中国正以“四大全球倡议”为重要抓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建设命运共同体。
以全球发展倡议为战略引领,携手打造周边利益共同体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南北差距问题突出,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全球发展倡议直指世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六个坚持”为本质要义,重点推进八大领域合作,携手打造周边利益共同体。
中国周边是全球南方国家集中地区,发展是各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聚焦发展这个永恒主题,与周边国家携手构建经济发展多元合作机制,构建多维发展格局,为周边国家破除自身发展困境作出重要贡献。一是支持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基本架构和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基本格局。中国积极开办“一带一路”公路工程高级研修班,为周边国家培育公路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雅万高铁建成通车、中吉乌铁路全面开工,中老铁路顺利通车,未来将继续向南延伸,连接中欧班列,形成纵贯中南半岛的泛亚铁路干线;中缅油气管道、中哈石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建成投入使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二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东盟自贸区不断扩大相互开放,全面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与新质生产力合作;中国是中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双方不断加强在经贸领域的互联互通;中国对南亚国家逐步落实97%商品免税政策,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搭建南博会等经贸平台,不断深化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三是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中国发布“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共建绿色能源合作机制,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此外,中国同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在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设备等方面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同印尼等国签署蓝色经济合作文件,深化同周边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支持周边国家可持续发展。
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基本保障,携手打造周边安全共同体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调整、地区冲突频繁发生,周边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周边国家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另一方面,在“亚太战略”背景下,地缘政治博弈为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严峻考验。全球安全倡议秉持多边主义与普遍安全观,以尊重各国领土与主权完整为遵循,以对话协商为路径,与周边国家共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走出了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本保障。全球安全倡议为解决周边安全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是巩固和完善周边安全合作机制。在东亚,将“10+1”和“10+3”合作发展为“10+6”和“10+8”合作机制,筑牢安全合作之基,为推动东亚一体化作出重要贡献;在中亚,以中国—中亚峰会、中国—中亚元首会晤、上合组织为平台,携手构建打击恐怖主义的常态化机制;在东南亚,构建澜湄合作机制,开展打击网络诈骗、毒品贩卖、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等安全合作。中国还与周边国家共同建立香山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安全对话平台,打造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周边安全合作机制。二是增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互信。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形式多样的伙伴关系、合作和互惠关系,与东盟签订《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与日本重申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与共识;与印度加强战略沟通,推动两国关系早日重回稳定发展轨道。三是积极管控周边热点问题。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创造性提出“双暂停”与“双轨并进”的思路,推动朝美历史性首脑会晤;在南海问题上,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全面有效落实,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在缅甸局势上,积极斡旋各方势力,努力促成临时停火实现;在阿富汗问题上,相继出台《屯溪倡议》《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等文件,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面对俄乌冲突,提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努力推动俄乌对话协商。
以全球文明倡议为人文纽带,携手打造周边价值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全球文明倡议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在尊重文明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增进价值认同,携手打造周边价值共同体。
一是发挥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作用。发起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中国—南亚国际文化论坛、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文明古国论坛、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主题,搭建文明互鉴平台,推动亚洲文明对话;打造澜湄合作机制,促进中国与东盟的情感共享;发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哈合作委员会文化和人文合作分委会、中土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人文合作分委会、中国—印尼人文交流机制等积极作用。二是拓展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路径。中国积极鼓励和支持与周边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普通民众、研究机构与民间社团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联合开发“万里茶道”国际旅游线路,与中亚五国联合举办文化遗产展,实施“文化丝路”计划,与周边国家互办“文化年”和“旅游年”,拓展文明交流渠道,立体多元地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三是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在出版、影视与文创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签署《经典著作互译出版备忘录》,开启“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搭建数字化版权贸易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智能检索等新技术,为周边国家出版行业提供现代化数字技术服务;联合制作优质节目,以拍摄电视剧、纪录片与综艺等,展现双方文化习俗与生活图景,为构建周边价值共同体夯实文化根基。
以全球治理倡议为重要机遇,携手打造周边责任共同体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虽然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但代表性严重不足,全球治理赤字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以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基本遵循,同周边国家一道,携手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全球治理倡议锚定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路径,以“五个坚持”为思想内涵,不断提升周边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一是坚持主权平等。面对与周边国家在领土与领海主权方面存在的分歧与争端,中国始终坚持主权平等原则,主张在捍卫自身主权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与争端;在尊重周边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基础上,维护其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平等参与、平等决策与平等受益的权利,使其利益和诉求能够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得到更多体现和反映,不断提升周边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二是坚持国际法治与多边主义。当前,美国滥用关税措施并无端指责中国破坏国际法治的行为、菲律宾的非法立法行为,导致国际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为此,中国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的权威和效力,反对任何拼凑排他性小圈子、非法单边制裁、挑起意识形态对立等行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治理观,与其他国家共商全球事务、共建治理体系、共享治理成果,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与力求实效。当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度迟滞,气候变化、数字鸿沟等挑战加剧,新兴领域治理缺位。中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援助与政策落实等促进周边国家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周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坚持力求实效地参与并主持系列国际环境立法活动,推动多项环境治理机制落实,并不断开辟深海、极地、外空、网络和数字、人工智能等治理新疆域,拓展周边治理合作面,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周边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